“凡真实的人生皆是相遇。”犹太学者布伯说,当我们相遇,我们难免就会发生碰撞。或许我们在生活中能找到的、最深层的接纳就是全身心地拥抱亲密关系中注定都会出现的喜悦和痛苦。
001 共情对接纳的定义
接纳,意味着对自己这个独立的人的尊敬和喜欢,愿意以自己的方式拥有自己的感受。这也意味着对自己此时态度的接纳和尊重,不管是消极的还是积极的,也不管现在态度跟以前的态度有多么大的区别。对个体而言,这种对自己每一个波动变化方面的接纳就是一种温暖安全的关系,这种关系是安全的、接纳性的、有帮助的。
002 接纳的过程
共情把接纳定义为含有三个阶段的连续进化的过程:
第一个阶段,我们学着接纳我们自己的所有矛盾和复杂;
第二个阶段,我们接纳他人所有的矛盾和复杂;
第三个阶段,我们接纳两个矛盾复杂的人相遇后,产生的每一段人际关系中都不可避免会出现的那些矛盾和复杂。
自我认识和自我觉察奠定了理解他人的必须基础。内观我们自己(眼睛要睁大),只有当我们对自己的“好”和“坏”全都接纳的时候,我们才能知道如何接纳既有强项也有弱点的他人。我没那么好,你也没那么好,但是,这都没关系。这是共情能乐于接受的一种哲学,只有通过共情的力量,只有通过其他人对我们的想法和感受的关注,以及他们确认说我们是值得他们感兴趣的,我们才能让自己对我们本来就很混杂的样子敞开心扉。
003 共情如何带来接纳
共情通过扩大我们的视野而让我们做到接纳。通过共情的宽大视野,把我们自己放在跟他人关系的大背景下,我们能看到我们契合得如何、我们属于哪里。在一个更大的群体中找到我们的位置,我们就会知道,只有接纳对彼此的需要,才能接纳我们自己。
成为你自己这个过程永远没有尽头,因为自我在跟他人的关系中一直在改变、成长和转化,而他人也在进行着类似的进化过程。虽然他人可能行动得快一些或慢一些,但他们也在完成跟你一样的基本任务——发现他们自己是谁,他们自己属于哪里。
正如阿德勒所说的:不幸之源在于人际关系。反过来说,幸福之源也在于人际关系。我们活在这个世界里,在思考、在感受、在行动,也在做出反应,那么我们必定会因为相互碰撞而受伤。在世上的每个人都有受伤的地方——伤害、疼痛、悲伤、未被满足的渴求、痛苦的失望等。这些并不是我们应该害怕的缺点,或我们应该尽力掩盖的瑕疵——它们只是一些因为我们在全然地、积极地、敞开心扉地生活才会有的一些伤疤。
004 践行接纳
(1)放下执念
心理学家詹姆斯一百多年前所说的,如果“放下你的执念”,你就会获得“内在的解脱”。放下心中对完美的追求,不完美才是生活的日常,不再逃离自己,开始接纳自己本来的样子,接纳自己的优点和缺点。我们只有在接受自己是不完整的这个事实之后才能变得完整。
(2)学会如何接受批评
如果你真正地、坦诚地、完全地是你自己,我向你保证,你一定会遇到不喜欢你、不认可你、想要改变你的人。有些批评是很值得听的,如果它们说到了点子上,就能教会我们很多东西。但是有些批评也可能是不值得听的、没必要的和操控性的。就像把米粒从米糠中筛选出来就是一个很重要、很挑战的任务。
如果对自己和他人总是很苛责,这是缺乏安全感的表现,运用共情去发现自己缺乏安全感的根源,这一般都指向一些尚待解决的痛苦,这是过去的一些事情在持续干扰着你心智的平和。找出你的不安全感来自哪里,这能帮助你坦诚地、毫不隐瞒地处理这些问题。
(3)经历痛苦才能成长
许多智者曾经提醒过我们痛苦是我们最伟大的老师之一,经历了痛苦,我们才会成长。最深的伤口常常会产生最强大的力量。我们要关注于关系中带来的疗愈效果,而不要只聚焦于关系里造成的伤害本身。在每一次遭遇痛苦或失望时都问一下自己:我能从这次经验中学到什么?我本可以怎样来处理这个局面?这个痛苦教给了我什么?
我们要学会去倾听自己。倾听到了自己之后,我们就开始认识自己;认识了自己之后,我们就知道如何包容自己;包容了自己之后,我们就学会了接纳我们自己本来的样子,学着为我们能成为谁而设定现实的目标。我们会放弃某些梦想,并找到新的可以追逐的梦想。我们能面对过去的“黑匣子”,我们也能发现过去是如何干扰现在的。
对自己的爱是必要条件,让自我超越成为可能。那种宽容让我们能接纳自己,同时能从内心激励自己去推倒那些把我们与他人分隔开的高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