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为生活奔忙的我们因不可控而导致事情失败时,本该受到同情和理解,却还要为他人的非议而伤感;有时还会因为身边人的一句无心之语而久久不能释怀;有时甚至会因为别人没有达到自己心中的要求而不胜其烦。这些不良情绪都是在与他人交往的过程中产生的,当我们无法排除和整理这些情绪时,最终的结果就是让自己远离人际、走向封闭。
面对周围人带来的情绪,我们该如何走出这些人际困扰,让自己所处环境能够更加轻松愉悦呢?
最近新出版的一本书《好心情练习手册》,针对“如何不被情绪影响”“正确处理负面情绪”这些事项,提出了28个能够日常做到的练习。比如:将借口正当化转变为直接道歉;进行明确沟通,不擅自期待对方能猜中自己的心思;选择性倾听,不过度解读他人的话;等等。
该书的作者西多昌归是一名精神科医师、医学博士,持有日本精神科学会专门医师、睡眠医疗指定医师的认证。他不仅在临床诊治了多数患者,作为企业精神科职业健康医生,也关注员工的健康精神问题。在《好心情练习手册》这本书中,对于人际中产生的情绪,用其中的三个锦囊便可帮助我们解决70%的问题,概括后便是:着眼长远,直接道歉、屏蔽“杂音”和有效沟通。
01.借口正当化转为直接主动道歉
小芳和朋友平时相处挺愉快的,但朋友有时喜欢莫名发点小脾气,气消了还碍于面子不主动和好。尽管小芳没有错,可以将那件引发朋友生气的原因归结于朋友不理解自己,但一向宽容和懂得经营友情的她,并不会因为琐事让关系陷入僵持状态。她深知关系恶化不仅影响双方情绪,对今后的相处也没有好处。于是每次等朋友发完脾气后,她都会主动向前和好,直接道歉承认自己没有照顾好朋友的感受,然后询问朋友为什么会发脾气。每次的冰释前嫌,都会让小芳更懂得如何与朋友相处。而她对凡事都能看开,并积极主动承担责任的行为,也让她的人缘一直很好。
如果没有小芳这样积极主动的人,或许很多友谊都会在日常的争吵中消失殆尽吧。生活中经常会出现类似的情况:虽然自己没有错,但就是会发生一些不顺利等无法控制的事情。
在《好心情练习手册》中有这样一个观点,“如果即将进入找借口的模式,应该先爽快地道歉”。当我们找借口想要让对方理解事情出于无奈时,几乎所有的借口都会让对方不悦。借口只会让对方产生负面情绪,使人际关系恶化。
如果自己没做错事,虽然可以不用道歉。但不被情绪左右的人,更关注今后的相处。当我们消极回避时,难道其他当事人不知道失败本不该归咎于你吗?既然知道,那直接道歉又会怎样?何况有时道歉的人未必有错,甚至在起到了缓解双方焦灼和紧张的作用,往往能让主动道歉的人在其他人心里留下敢于担当、着眼大局的形象。
所以,如果即将进入找借口的模式,就学着小芳的宽容和长远观,用爽快地道歉走出负面情绪吧。
02.耳过心屏蔽,不过度解读
俗话说:“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不能好好说话的人,大致可以分为这两种:要么一直对你心存偏见,要么不懂说话的艺术。
那些对你有偏见的人,不管你做得多好,都不喜欢你,这种人会在你猝不及防时嘲弄、挖苦你。尤其在你自嘲时,这个人更是变本加厉地用语言来攻击你,生怕不能证明你真的就如自嘲那般。对于这种人,平时相处时,就应该敬而远之,以井水不犯河水之势来减少不必要的烦恼。如果被恶语攻击了,可选择性屏蔽。做好自己便行,我们可以宽容这样的不善之类。
如果自己正经历挫折,此时神经往往比较敏感,我们一般都期望可以不被揭“伤疤”或是得到他人的鼓励和认可。但旁边的人不但没有让你安心、暖心,反而说了一些扎心的话,这时我们可以权当别人不了解情况或是没学会好好说话。选择性屏蔽那些看似嘲讽的言行,将他们的言行理解为情商低,或许我们就能更好地放下他人对自己的伤害了。
面对那些冷心的话,我们可以选择注意倾听,但不要过度臆测或胡思乱想,学会适度的“充耳不闻”,别把自己逼上思想的绝境和情绪的极端化。
03.不擅自期待他人能够理解
小明作为班长,每天基本都要处理至少一件班务,不管是直接通知给班上同学还是分配给相应的班委去完成,都会有一个沟通的过程。为了高效完成任务,他把发通知当作一项技术活,会确保对信息接收者产生的疑虑尽可能消除,所以内容一定会有所标准,很少存在模糊不清的词眼。
但是现实中不是所有人都像小明一样,把事情考虑得那么细致,很多人倾向于一厢情愿地发布笼统的命令,然后期待他所预想的那个结果会出现。如果下属不细问,他的设想永远只是自己觉得本该如此。不知上级想要的结果的人,往往结果远没有达到上级的预期,甚至与其相悖。这时他们可能心有不悦,对下属发脾气,甚质疑下属的能力。这样的处理方式是可悲的,领导在下发任务时没有考虑到下属做这件事产生的可能性,这对工作效率和自我情绪都是一种损耗。
所以,我们在沟通时,应尽量避免“别人应该能了解自己的想法”的烂漫,将事务明晰化,而不是期待他人能够称心如意地在自己不明确沟通时理解自己。
“人在世上练,刀在石上磨”,《好心情练习手册》带领我们学会整理情绪,为我们更好地与他人相处注满能量。当自己可以将失败的理由进行正当化,想要进入找借口的模式时,应该着眼于未来的相处,爽快地道歉;当自己遭遇语言攻击时,有些话可以选择注意倾听,但不要过度臆测或胡思乱想,学会适度的“充耳不闻”,对自己也是一种保护;与他人共事,抛弃“别人应该能了解自己的想法”的烂漫,避免不明确沟通。
以上三个锦囊便可帮助我们整理来自人际关系所产生的70%的情绪,愿我们都能够处理好来自自己、周围、社会的情绪,将“被情绪影响”的痛苦化为前进的能量,做一个宠辱不惊的淡然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