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事小杜是四川人,平时热衷于一口小锅在宿舍打天下;这天,她妈妈自己做了馒头,特意拿了一袋子给我。
和面的时候,加进了煮烂的南瓜泥,蒸出的慢头有了金黄的颜色,让我以为是玉米面做的。手工揉制的馒头很有嚼劲儿,每个馒头上点缀了一颗红枣散发着甜香。这一袋子小馒头让我如获珍宝、兴奋不已。
在广东生活多年的我,对于南方馒头早已没有了兴致。小小的、精致的馒头,里面加了糖,酒店里的可能还加了牛奶来增加它的细滑度。它更象是点心,缺少了北方的粗糙和壮硕。对,本身它就是点心,酒店里不是常点金银馒头作餐后主食的吗。
回到老家,市场上有专门的馒头档,一元两个、三个的大小不等的馒头,买回家馏热了就能吃,很是方便。
我想起我的第一次蒸馒头。
小时候,每家的馒头都是自己蒸的,很少在外面买。每家都有一个面缸,大米倒未必有的,或者只是备少量,偶尔蒸米饭吃。毕竟,我们是以面食为主。
面缸里总放着一个面酵头,是每一次蒸馒头时剩下的一个,留着下次发酵用。所以我到现在一直不会用发酵粉。面酵头如果放的久,外壳变硬,掰开之后,里面一股子气冒出来,里面像海绵一样发黄而多孔。
初二的时候,有一天放学回家,我妈还没有下班,但是早上上班前和好了面准备下班时蒸的。如果再不蒸,可能会变酸了。
虽然没有蒸过馒头,但是看的多了,我想自己做应该是没有问题的。
把面团倒在砧板上,加入碱水来中和面发酵时产生的酸。反复的揉,直到它表面变的光滑不粘手,面团变的非常有弹性。揪一块搓成长条,再切成一块块的面剂子。
懒点的做法,切好就成形,蒸出来的馒头两面是平的,现在超市里卖的小馒头往往就是这种形状。
勤快点的话,就继续的揉,揉成圆形,尽可能还会把它往上抽变成圆柱形竖着,这样,蒸的时候,它自然要塌下来,不至于变的太扁。
揉好的馒头,摆在蒸笼里,不能放的太近,熟的时候它会膨胀到很夸张的大小,就会挤在一起。面如果和的过软,会塌的很扁、如果太硬又难以入口。放好后盖上锅盖,蒸大概半小时,就可以出锅了。
冒着热腾腾的蒸汽打开笼盖,我的第一次作品出炉了,不软也不硬,因而馒头圆润、结实、每一个都饱满而坚挺,完全没有粘连,碱水放的恰到好处因而不酸也不涩,散发着新鲜的麦香,撕开之后能看出一圈圈的层次,质地松软而不虚空。这让我再一次感慨我不愧有着爷爷的遗传,他就曾是一个很出色的厨师。
当我妈劳累一天的回到家,看到馒头居然已经蒸好,我想,我一定给了她很大的欣慰和惊喜。
小时候听老人家说以前多穷,没有白面馍只能吃玉米面做的窝窝头。这让我很不解,玉米面多好吃啊,颜色金黄鲜亮,面粉也很香,至于粗,我就特别喜欢它的粗砾感,可惜很少有玉米面卖,而且大人们都不爱吃。
北方人吃饭是相对简单的事儿,馏几个馒头夹个小菜就是一餐、下碗面条是一餐、煮碗饺子也是一餐。而广东人每餐几乎是必备的汤、米饭、青菜、荤菜、小炒,麻烦量不是一倍两倍。
热腾腾的馒头,我更喜欢的吃法,夹一勺子油泼辣子,香而不辣、油盐搭配出的香味渗入馒头的每一个细孔中。有时爸妈也会一大早五点多起来,煎鸡蛋夹在馒头里给我们做早餐。
如果有时间又有心情,蒸馒头的时候稍费点周折就能有不同的变化,擀成薄皮,刷一层金黄的菜籽油,撒一把盐粒和葱花,拧成一个个含苞待放的花卷儿。
或者包一勺红糖或白糖进去,三角糖包子蒸出来,糖已经变成糖浆滚烫着流出来。红糖蒸出来特别的香而稠。也可以加几颗红枣或是包进红豆馅……
总之,蒸馒头的过程就是一个主厨千变万化创造性的过程。
计划生育政策,让我们的每家每户都变成小家小户,一家最多三四口人,蒸馒头是件麻烦的事儿。所以都在市场买来吃,卖的馒头越来越白、面粉越来越细。但我始终怀念手工馒头的质感和清香。
这是深藏在记忆里的童年的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