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妈,今天的课文好难,我背不出来。”下班回到家,女儿跑过来抱着我,委屈的说。
之前没听女儿抱怨过课文难背,今天面如难色,应该是遇到困难了。
我翻开课本浏览了下课文,明白了女儿的难处。
平日女儿背诵的多为有韵脚的古诗词和现代诗,篇幅短小、逻辑简明、句式固定,这类文章只要多读几遍就能轻松记忆。但今天这篇课文有了框架结构、有了句式变化、内容更加丰富,女儿明显被各种名词、动词、形容词和句式给镇住了,背的勇气都没有。
我让女儿自己尝试多读几遍熟悉下课文,女儿磨磨蹭蹭、嘟嘟囔囔在书房折腾了十几分钟,最后还是像一个战败的公鸡一样垂头丧气向我求救。
看着孩子楚楚可怜的样子,我确定她已经尽力了。
怎么办?
明确告诉她,背诵课文是她自己的事情,让她自己想办法,背不出来就乖乖承受老师批评的自然后果?
严厉的督导她一遍一遍的背诵,勤能补拙,只要不傻总能背出来?
不就一篇课文,背不出来也没啥关系,总不能影响睡眠吧?
一番心理斗争后,我调整好自己的角色,我不是评判是非对错的局外人,不是唯学习论的虎妈,也不是溺爱孩子猫妈,我要做她并肩作战的伙伴。
我接纳了女儿畏难的情绪后,坐在书桌前认真的阅读了那篇让女儿抓耳挠腮的课文。然后我决定跟她一起背,怎么背,用我的方法——思维导图。
我拿出一张白纸,开始对着书本画起来。
女儿很好奇的凑过来问我干什么。
我边画边跟女儿解释“这篇课文的确很难背,妈妈一下子也背不出来,我们来画一幅密码图,然后对着密码图背就容易了。”
女儿瞬间来了兴致,连珠炮似的问了一堆问题。
“密码图也叫做思维导图,今天我们就用思维导图中的一种花朵图来解密这篇课文。首先我们来画一个花心,花心就是这篇文章的开头,也是中心内容——荷叶,花瓣一共四片,分别是水滴、蜻蜓、青蛙和小鱼,每个花瓣都和花心紧密相关,但都有自己的特点。”我用尽了我仅有的一点绘画技能粗糙的表现着丰富的内容。
女儿觉得很有意思,夺过我的笔一起参与绘画。她结合课文内容认真的给每片花瓣添加细节。花朵很快就完成了,女儿举着“密码图”高兴的说:“我要来背咯!”
在多次的提示下,女儿终于磕磕巴巴的背诵了全文,很有成就感。
我乘热打铁,针对她记忆模糊的词汇,开始不顾形象的表演起来。当她背到水滴躺在荷叶上,我就做出睡觉的模样;当她背到蜻蜓扇动透明的翅膀,我就挥动双手原地转一圈;当她背到青蛙在歌台上歌唱,我就装作拿着话筒唱歌;当她背到小鱼捧起很美很美的水花,我夸张的开始表演泼水。女儿边笑边背,已经不需要语言提示就能全部背出来了。
最后,女儿要求自己边表演边背诵,这次她已经不需要任何提示就能完整流利有感情的背诵了。
我看了一下时钟,从画思维导图到完整背出,前后就是15分钟。我和女儿一起做了十五分钟的游戏,同时完成了背诵的作业,还教会了她思维导图。
当我们用某一方式达不到效果的时候,也许不是程度不够,而是需要换一种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