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竹内好《何谓近代——以日本和中国为例》
刚开始看的是收录在张京媛主编的《后殖民理论与文化批评》霍颖翻译的版本,后来对照了另一个翻译的版本(收录在三联书店出版社《近代的超克》一书中的),前者用“现代”“东方”这两个词更贴切,但后者翻译得更为顺畅,而且前者出现漏翻的现象。
与马克思·韦伯相似,竹内好论述的是一个精神意义上的欧洲,在这里欧洲具有形而上的概念,欧洲指的是“一种只有在运动的过程中才能确保自己存在的所谓的资本主义精神”,欧洲从根本上是自我扩张性的,欧洲反过来定义了东方,即“东方的抵抗不过是使世界史更加完整的要素而已”。欧洲通过东方的抵抗确认自己的胜利,东方也即在这个过程中获得失败感,失败与失败感是不同的,失败是一次性的事实,失败将自我导向忘却失败的方向,而失败感的自觉只有通过拒绝在认识论意义上输给自己这样一种第二义的抵抗才得以产生。欧洲是运动的,是具有生产性的,而东方则不是运动的,它只是移植,只是重复,只是接受运动一方的渗透,这个渗透的观念是不具备生产性的, 而仅仅只是一种固定化的实体。另一方面,竹内好也肯定了东方的抵抗,意识的发生在于抵抗。只有通过不断的抵抗才能保持自我,由此竹内好开始了对日本的批判。日本没有抵抗,而是不断地移植,不断地追求新的理论。批判了日本的优等生文化。后面的论述相当精彩,不详述。
2. Abbas Kiarostami: Cineam of Uncertainty ,Cinema of Delay ,Laura Mulvey ,Death 24x a second chaper six
主要论述了阿巴斯的三部曲,以及《樱桃的滋味》,关注其中的重复叙述。电影中的重复阻止了影片向前运动,延迟了结局,事情的发生没办法像我们想象的那样从头到尾线性流动,而是一个不断偏离事件轨道的进程。
3.《规训与惩罚》第一、二部分,米歇尔·福柯著,刘北成 杨远婴著
如果不是因为课程需要看这本书,我是需要鼓起多大的勇气才会去翻看福柯的书啊。福柯早已被神话化,他的著作被打上晦涩、艰深的刻板印象,似乎只能是一个仰望而无法接近的神。我们很多人都不是因为福柯的作品接近福柯,而是在各种言说福柯的论述中接近福柯。学术性的论述有时候就是在创造这种令人窒息的“神话”,他们需要福柯,他们需要晦涩难懂,所以他们的论述创造了一个晦涩难懂的福柯。然而,真正翻看,你才知道,福柯是多么的生动有趣,可以说,他将形象描述与清晰的逻辑分析很好地融合在一起,没有过分的学理名称,没有晦涩的论述,提出一个个有趣的问题,他将论述引向更深入的层面,他向我们娓娓道来。
总结:
翻看张京媛的《后殖民理论与文化》,收录的文章有两种,一种是像竹内好那样的,自成体系;另一种则是借用各种理论来言说,以理论批评的方式展开论述。后者的要求比较高,至少你需要知道他文章中所论述的理论,要不然可能你只会看得一头雾水。这点是在看酒井直树的《现代性与其批判性:普遍主义和特殊主义的问题》受到的启示,文章讨论的话题很吸引我,即为什么很多西方的理论往往有被普遍化的倾向,而东亚国家则仅仅被囊括进民族化的议题。这篇论文我没有看懂,因为对他论述的理论根本不了解。如果你还没有接触批评的对象,就先接受批评,可能只会被批评牵着鼻子走吧,而且你还需要突破所谓的理论家特别热衷也特别擅长设置的以便显示他们的学术优越感的重重阅读障碍,这简直就是吃力不讨好。所以我果断放弃了张京媛的这本论文集。我需要找像竹内好那样自成体系的论述。
另外,从福柯那里,我知道了,接近的最好方式就是看他自己的论述。你想知道福柯在说什么,直接看福柯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