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孔子说:“当他父亲在世的时候,(因为他无权独立行动),要观察他的志向;在他父亲死后,要观察他的行为;若是他对他父亲的合理部分长期不加改变,这样的人可以说是尽到孝了”
古代的人,一般父亲在世的时候,都要听从父亲的,所当他父亲在世的时候,看一个人要看他的志向是不是远大,在父亲死后,由于没有人能约束他了,所以这个时候就要看他的行为了,三年无改于父之道,这里说的道在古代应该是于行业有关,就是父亲的职业,因为古代的职业一般都是家族传承,就像铁匠之类的,已一般都是几辈人都是做铁匠的,但是我们现在社会,可能需要更大的理解父亲的道,比方说:价值观,父亲会教我们做人要诚信、要踏实;如果在父亲死后,还能沿着父亲的优良品质继续的话,这个人也算是尽孝了。
2、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合,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有子说:“礼的应用,以和谐为贵。古代君主的之国方法,最宝贵的地方就在这里。但不论大事小事只顾按和谐的办法去做,有的时候就行不通。(这是因为)为和谐而和谐,不以礼来节制和谐,也是不可行的”
君子同而不合,小人合而不同,和谐更多的是指不同的东西在一起,能够和谐相处才是更高的境界,不同的价值观、风俗不同的人可以和谐的在一起相处,要靠礼来约束;这里的和谐不能一味的为了和谐而和谐,没有原则,没有规矩,这样的和谐也是不行的。
3、有子曰:“信近于义,言可复也;恭近于礼,远耻辱也;因不失其亲,亦可宗也。”
有子说:“讲信用要符合义,(符合于义的话)才能实行;恭敬要符合于礼,这样才能远离耻辱;所依靠的都是可靠的人,也就值得尊敬了。”
信近于义,言可复也:一个人讲信用是好的,但是不能乱讲信用,应该接近于义,这样你才能说到才能做到;
这里有一个故事,孔子在周游列国的时候,碰到一帮强盗,孔子对强盗说:“我是孔子,求放一条生路”强盗说:“既然你这么有名,就放了你吧,但是你不能告诉其他人,我们在这里”孔子说:“好的”,但是没有走多远,碰到官兵的时候,孔子就告诉官兵,那边有土匪,孔子的弟子说:“老师这个是不是有点不地道,您不是答应人家不说了吗?”孔子说:“对于土匪,你不用讲信用呀,跟土匪讲信用不是傻吗”所以讲信用要基于一个道义。
恭敬要有尺度,要知道礼法是什么,这样就可以远离耻辱;对人表示尊敬,不能太过,不能越过礼法,别把谄媚当成恭敬,不然就有有耻辱;
姻亲(姥姥家、舅舅家)如果频繁走动,也可以纳入宗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