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昨天跟朋友走在大街上,有个乞丐来向我们乞讨,朋友翻包找零钱,我便跟这个乞丐聊了一下,我说大姐,你看起来挺健康年龄也不大,干嘛不找点事儿来挣钱呢?这个大姐居然鄙视一般地给我翻了一个白眼,说:“你懂什么!”待她走后,我朋友也严肃地对我我说:“你这个就是站在道德制高点批评人啊,你不冷么?”
其实我知道,这个大姐来乞讨的原因可能不是“懒惰”那么简单,也许是被人强迫控制,但是从她对我的反应来看,我觉得她的灵魂死掉了,而朋友说的话也让我心里不舒服。
我和另外一个朋友,有时会讨论一些关于职场、成长方面的话题,她经常对我说,说觉得我非常的正能量。我很想告诉她,我没有非常正能量,我只是非常正常而已。
2,这个社会高速发展,每个人感觉都是绷着一根筋在往前冲,空气中处处充斥着抱怨和负能量。我们每天在这样的氛围中生活工作学习,如果不能摆正自己的价值观,真的是太容易被带弯了路。现在是互联网互联着整个人类,人们在信息时代也难免变得浮躁。那些活的明明白白,按计划坚定不移前进的人,恰巧若是愿意分享一些他的心得与经历,传递一些他的价值观,这本应该是极好事情。其实我们在网上也看到不少这些好的分享、文章,可是现在却被人们戏谑为“鸡汤”。
鸡汤,病后喝一碗,助于身体恢复;鸡汤文,本是美好的事物,读了让人充满正能量,可以学习借鉴别人好的地方,可是现在大家口中的“鸡汤”开始变味了,开始变酸变臭了。人人都在调侃鸡汤文,人人都在鄙视鸡汤文作者,更有甚者开始为“负能量”举大旗。我记得之前在微博上看到一篇文章,用非常简练的文字列举了生活中的好多“麻烦事”和现实的“社会现象”,文字一些幽默,一些深刻。接下来这篇文章就被大量转发、传播,还被“安装”了各种吸引人眼球的标题,什么“干了这碗毒鸡汤”、“充满正能量的负能量”之类的,很多人都觉得好有道理,从此有了新的谈资。我依然认为,作者写作的初衷真的只是一个玩笑和调侃,大家共鸣了该干嘛还是干嘛,并不是拿来作为你的人生信条的。可是这可让很多人,为坏习惯找借口多了一丝心安理得。
“有时候你不努力一下,你都不知道什么是绝望”
“世上无难事,只要肯放弃”
“在哪里跌倒,就在哪里躺下”
把这些当真的都是些啥玩意儿!这样的价值观我是真的不敢苟同的。其实很多“歪理”貌似那么有力量,是因为那些概念在我们脑袋里面不够清晰,概念与概念之间的联结不够明了,逻辑不够,举个例子,“成功学”为什么被人唾弃?因为很多人把“成功学”三个字误读为“我能成功(的)学”五个字,这就是概念混淆。“成功学”是幸存者偏差,是成功的人做成了事之后的总结,偏差之一在于还有更大一部分是在成功的路上失败的人,他们的经验看不到;偏差之二在于成功是个复杂的过程,有一些不可控的因素,比如运气、市场行情等等,而往往这些因素才是最关键的。但成功者并不会把这些因素分享出来,或者说他们会下意识地回避谈论这些他们不可控的因素,所以,“成功学”应该叫“别人的成功学”。看,只要概念搞清楚了,该用什么姿势看待什么问题不就很简单了么?“有时候你不努力一下,你都不知道什么是绝望”,不努力的话,你也不会知道什么是成长什么是收获;“世上无难事,只要肯放弃”,这个逻辑就更有问题了,那就都别做了,可是不开始做的话何谈放弃?“在哪里跌倒,就在哪里躺下”,躺够了就起来吧,别人还要躺呢!
3,我是《奇葩说》的忠实观众,虽然马东经常开玩笑说《奇葩说》没有三观,但我一直觉得这个节目的价值观是最正的,集思广益,求同存异。有个选手叫陈铭,被调侃为“鸡汤王”,因为他的辩论风格就是喜欢从价值观探讨社会探讨人,但我听他的每一场都受益匪浅,其他选手相信也是如我一般,没有人真正会认为陈铭在撒无用的鸡汤。况且,我认为“鸡汤”本身没有什么不好的,它本来就是别人的一种分享,关键的问题是要保持正确的喝鸡汤的姿势。生活中也是,受教育这么多年,我们学到的优秀的品格,和正确的价值观,应该如磐石一般坚硬地留在我们的脑中、心里,来指引我们怎样生活。
所以下一次谁再问“你站在道德的制高点,不冷么”,我会反问他:“你蹲在道德的阴沟里,不臭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