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开这本书我才知道,原来杨绛唤钱钟书为,默存。
翻开的第一面是杨绛在北京三里河寓所的独照,第二面是杨绛一家人的合照,第二张中的杨绛笑得更幸福一些。
《干校六记》的小引是钱钟书作的,这让我想到《围城》的后记是杨绛作的。都说他们是天作之合,我想这不仅因为他们在文学创作上相辅相成,在生活中更是不离不弃。
这六记是杨绛当年被下放到干校记下的六件事,钱钟书在小引中提到说“干校两年多的生活是在这个批判斗争的气氛中度过的;按照农活、造房、搬家等等需要,搞运动的节奏一会子加紧,一会子放松,但仿佛间歇疟,疾病始终缠住身体。'记劳','记闲',记这,记那,都不过是这个大背景的小点缀,大故事的小穿插。”杨绛的每一件“记”都有默存,而在苦难压抑的日子里,幸福感总会格外地亲近。
钱钟书先杨绛一步被下放到干校,他走后,杨绛在家独自一人将小木床拆掉、捆好,并寄给了钱钟书,着实费了不少的劲,那时候的杨绛已经快六十岁了,丈夫下放,女儿有自己的家庭,那小木床被拆开的三部分就像被迫分开的钱钟书一家一样,“好比兵荒马乱的一家人,只怕一出家门就彼此失散,再聚不到一处去”,干校下放的那两年,三个人身处不同地方,靠着彼此间的挂念,相互扶持着走过那段寂寥的日子。
让我印象较为深刻的一件事是“冒险记幸”当中的一险,那段日子息县一直下雨,灰蒙蒙雨让泥路变得潮湿难走,可是就在这样恶劣的天气下,杨绛仍想抓住仅剩的半天多时间去看钱钟书,年近六十的老太太就这样拄着拐棍、撑着伞踏进了泥海。那样的泥路连年轻力壮的成年人走都有些吃力更何况一个老人,可是杨绛就这样一步步探着前行,一路坑坑洼洼地走到了钱钟书的宿舍门口,文章只记了两句对话——“你怎么来了?”“来看看你。”你看,历经了千辛万苦,见到你也没有什么多余的话,只是因为想你了,所以就来看看你。杨绛能够不再怕黑暗,不再怕鬼神,不再怕风吹雨打的艰难,也要见到钱钟书,也想见到钱钟书,分开的日子里有挂念的人,就算不在彼此身边,但是知道有自己爱的人陪着自己,这一切就足够了。
互补的人注定相爱。杨绛知道钱钟书是不认路的,所以在吃完年夜饭后,杨绛坚持不让钱钟书送回去,她硬着头皮独自“闯”了回去。钱钟书知道杨绛是爱犹疑的,而他恰恰相反,就像杨绛所记的那样“默存向来抉择很爽快,好像未经思考的;但事后从不游移反复。我不免思前想后,可是我们的抉择总相同。既然是自己的选择,而且不是盲目的选择,到此也就死心塌地,不再生妄想。”杨绛和钱钟书互相感染,钱钟书有他的洒脱,杨绛有自己的细心,这样互补的两个人就这样相互扶持走过了改造的十多年,干校的两年,走过低谷也到过高峰,最难的日子里没想过要分开,好的日子里也没有忘过彼此。
“死生阔契,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我想这便是相爱的意义,不管生活有多难我都不会撒开手,不管生活有多么一帆风顺,我也不会忘记当初对你许下的诺言。一眼倾情,一诺万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