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我在想,究竟怎样才算得上青春,究竟什么样的终点,才配得起一路的颠沛流离。
这一路的颠沛流离几乎让我忘了最初的自己,一路的追逐奔波,最后发现,想要的不过是内心安宁的生活。
若是今日走过所有弯路,是否可以换得余生尽是坦途?
在他们眼里,我或许是优秀的,可是谁又知道我面对外界诱惑表面的云淡风轻,内心有过多少次挣扎,又有多少次想得过且过,就此放弃。我会羡慕很多很多的东西,但又不敢轻易诉说,只能一头扎进我的命运里,就像坠入深渊。
我知道,每个人都是不容易的,都在吃着不为人知的苦,受着不为人知的罪,忍着不为人知的痛,命运的天平或倾向我们,或忽而远去,因此,“莫经他人苦,莫劝他人善”,这是很重要的。经历本身就是一件很奇妙的事情,因为只有回忆才能赋予过去的经历以意义,它就像葳蕤草地闪耀着生命的光泽,像潺潺的花溪奏打起石头的乐章,像绵绵冬雨化为丝丝入骨的寒针,也像那绝望之谷怒放的奇迹幽兰。它的奇特成就了那个手写的独一无二的“我”,也许它不如楷体的“我”端庄秀丽,也不如行书的“我”活泼有神,它只是歪歪扭扭,一腔孤勇的野蛮生长,在跌跌撞撞中成长,在磕磕碰碰中坚强,一点一点远离最初的模样,但如果能像东坡的词作《定风波》:“一腔孤勇任平生,两袖素衣醉狂舞”那般,也多少能收获一些人生的意义吧。
20岁,再看到宋濂《送东阳马生序》里那句“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初读时,那似乎只是高中需要背诵的众多文章里平平无奇的一篇,可现在就单是看到这几个字,竟然会起鸡皮疙瘩。而窥见现在的社会,当把本是一种自嘲的“小镇做题家”,真正被放大成为一些人嘲讽的对象,再想起高中学过的《送东阳马生序》,也只能感叹一句那些人的无知与浅薄。不同境遇下的轻易评判、妄下定论本来就是一叶障目的偏执和不公平。也许小镇做题家们缺乏一定的视野和资源,也可能会在大学发现,曾经经过那百难的高考角逐进入高校的光环在逐步瓦解。毋庸置疑的是,不同背景下的人,在思维、眼界、家境、社交能力方面存在着差距,但是若因有些人生便在罗马的俯视和高傲便产生“学习羞耻”,害怕别人的嘲笑,担忧努力得不到回报,不愿承认自己的平庸,甚至不愿承认乃至否定自己的努力,用“躺平”来应对“卷”,那所谓的“我”又在哪里?我想说,其实我这么做,我很努力,只是因为我喜欢,无关“卷”,也无关你们。
事与愿违又怎样呢?只做自己,努力去发现,努力去尝试,努力去创造,去感受生活,去享受生活,去看荆棘花开。
也要回头看看,才知道自己一路是怎么走过的,并不是每件事都有结果,但存在便有意义。如果故事有结局,那一定是我赢了,因为每一份美好我都有所经历。
去打一场更加激动人心的逆风翻盘、向阳而生的战争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