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儿时的我非常喜欢看战争片,印象最深刻的是《小兵张嘎》、《鸡毛信》和《红孩儿》这几部儿童电影,影片都是刻画了这些古灵精怪的孩子们用各种各样智慧一次又一次躲避敌人搜查,设计作弄并最终战胜敌人。当年幼小的我看得如痴如醉,觉得他们身上都有着自己的影子。十几年前,好莱坞有部著名的电影《小鬼当家》,小男孩凭着聪明机智成功保卫了自己的家园,尤其是他巧计智斗两成年人小偷带来滑稽搞笑的画面总是让我开心不已。
自从我有了孩子,几次领教了他的思考和分析能力后(参看《单亲妈妈巧答“我从哪里来的?”后引发的问题》),我再次意识到永远不可低估孩子的智商和判断能力,当孩子进入青春期也就意味着家长全面进入斗智斗勇的时代!!!
如今,手机和游戏是孩子们最亲密的伙伴,也是家长最头痛的敌人,无形中家长和孩子就走到了对立面。为了能让孩子摆脱手机和游戏瘾,家长们通常是各种“围追堵截”式的围剿:没收孩子的手机,严格监督孩子上网时间提防孩子打游戏从而影响学业;而孩子们总是伺机“反围剿”,在家长的百密一疏中获得胜利。
儿童和家长之间早期的相互影响,对于决定儿童将来成为何种人起着决定性的作用:通过理性教育,头脑的热情可以得到控制;没有压抑和升华,文明是不可能实现的。--《对教育的一些想法》(Some Thoughts Concerning Education)洛克
大部分有着青春期孩子的家庭里都会上演着各种版本的“猫捉老鼠”的游戏,曾经,我家也不例外。从最初对他的手机密切“监视”、严格“搜查“到后来的倾心“谈话”、有向“引导”再加上我的耐心和等待,最终换来儿子学习和手机游戏并存的好时光。
一天晚上,我和儿子闲聊:“我有个朋友,她儿子跟你差不多大。她说因为手机的原因造成孩子学习成绩下滑得惊人,那个妈妈就把手机没收了……这事情我想听听你的意见?“
儿子看着我,斩钉截铁地回答:“妈妈,你们大人想堵我们孩子是堵不住的,因为我们永远有办法可以赢过你们大人的。而且现在不玩手机和游戏的小孩子是没有的,除非是天才或者是傻瓜!你知道哇?游戏是我们小孩子交流沟通的平台,它不是单纯的打游戏。就好比说:你不打篮球,但你不能不知道乔丹吧?你还得要看几场NBA篮球赛;若你实在不喜欢篮球,那你最起码要看几场足球赛事,了解几个足球明星,不然谁能跟你聊天。你可以不会打所有的游戏,但你必须要了解这些游戏的内容,这样你才可以跟很多同龄人沟通,才会有话语权。”
他的一番话把我带回了中学时光,那时我们下课不是挤在一起聊琼瑶三毛文章中的男女主角就是扎堆谈金庸梁羽生笔下的英雄人物……每一个时代的人,在他们的青春年少期都有他们的精神迷恋人物或群体意识行为。
他看着我认真聆听的样子继续分析道:“妈妈,我们大部分同学除了喜欢玩手机打游戏,还有其他各种兴趣爱好的,这个很重要。我因为喜欢拼模型和看各种纪录片,所以就不太理会手机和游戏了。当然也有特别痴迷游戏的孩子,这完全是看个人的了。若你这个朋友的孩子只有手机游戏爱好,那就没有办法了,因为我们也需要放松和调节的!“
我由衷地提出作为家长的苦衷:“因为这个孩子已经高二了呀!没时间去培养其他兴趣爱好了!“
儿子停顿了半秒回答我:“FUTURE!!!他的将来!!!要让他知道不要为自己的将来虚度光阴。他对自己未来没有想法吗?若这个办法还不行,那么就只能送他去参加《变形记》了!” 听到这儿,看着他脸上那股真诚和无奈的表情,我哈哈大笑起来。
他有序的逻辑思维和幽默的总结,让我充分了解了他的学习态度以及合理安排自己娱乐兴趣的方法!我与他“斗智斗勇”的艰苦岁月终于慢慢转化成了“逗智逗勇”的开心时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