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毛毛
前几天,我看了一个讲“用大数据来推测伴侣本质”的视频,视频中,那名女讲师说的“口若悬河”,大概内容是:如果在伴侣中看到推荐都是某某打折产品,他不抠怎么能给他推荐打折呢?如果推荐的是社交软件,如果他不经常在上面交友,怎么能给他推荐呢?
总之,大数据不会骗人,它推荐的是什么样子,你的伴侣就是什么样子!
看完了我愣了一下,觉得这么胡说八道的视频应该没有人会信吧!好家伙,一往下看,竟然有10万+点赞……
但其实我们先不说大众看法,我们提取出来这名女讲师的逻辑漏洞在哪里?是在于她是在用无法推翻这个结论,而反推这个结论是正确的。
诉诸无知
这个漏洞的名称叫:“诉诸无知”。
诉诸无知是一种逻辑谬误,是指断定一件事物是正确,只是因为它未被证明是错误,或断定一件事物是错误,只因为它未被证明是正确,两者都属于诉诸无知。
以诉诸无知作为某些事件的证据,即会犯逻辑错误,缺少证据证明某种情况存在,并不能当做某种情况不存在的充分证据。
我们再剖析一下这个女讲师的理论哪里有问题,也就是她看到大数据推荐打折——无法证明“伴侣”不买,那就证明他是经常买;
看到大数据推荐社交软件——无法证明“伴侣”没看,那就证明他就是经常在网络交友。
两种最常见的诉诸无知的方式,可以概括如下:
1、某件事未被解释或未被明确解释,所以它不是真实的;
2、因为一个假设没有足够的证据被证实,所以另一个假设是正确的。
很显然,她掉入的是第二个想法陷阱里。
在感情里我们尤其容易犯这样的错误。
为什么会一棵树吊死?
我们捋一下逻辑:
“因为无法证明ta不爱我,ta也没说不爱我,那我就觉得ta是爱我的,我们不能分开。
证明ta爱我很容易,但是证明ta不爱我很难。虽然ta没有关心也从没给我买过礼物,但是ta也会陪我过生日。如果不爱的话,那为什么要陪我过生日呢?
那或许我就给ta安一个名字,就叫做钢铁大直男,对,他一定因为太直了才不会给我买过节礼物……”
这种自我催眠式恋爱造成的恋爱结果,就是悲剧。
跟一个错误的人恋爱时,很容易拿个鸡毛当令箭,给你点阳光你就灿烂,给你点雨露你就乱颤……
同样的,在亲密关系中,也很容易因为诉诸无知而产生矛盾。这种人蛮可怕的,因为他们有一个名叫“缺乏安全感”的保护罩,让你觉得ta只是想要安全感。
比如时不时要查岗;无论伴侣什么情况下,必须接电话,必须回复消息;陪朋友或者客户时间久了他们就会命令伴侣必须陪ta。
看似是缺乏安全感,实则是一种对伴侣的怀疑,也就需要伴侣证明一下,伴侣没有不关心ta。
这种过度敏感、紧张,看到伴侣被别人碰到了都觉得是抢的想法,最后牺牲掉的是伴侣的耐心。
谁主张,谁举证
为什么在亲密关系中,不是听对方说什么,或者是看对方做到了什么,去经营你们的感情呢?
我们生活中几乎所有东西都明码标价,我们也希望感情明码标价,需要用各种物质和理论来支撑感情。
而等到需要面对对方时又不肯痛快大方地表达爱意,那磨掉的就是亲密关系的润滑油。
“谁主张,谁举证”这是法律的术语,但我们也依然可以用在亲密关系中。
我主张爱你,我也要去证明我爱你,我会每天说我爱你;我会在你需要我的时候我都在;我会给你制造惊喜;我会每天都抽出时间去陪伴你……我会让你知道我为什么要成为你的伴侣,也要证明出来我对你真正的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