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夫托尔斯泰说“幸福的家庭都一样,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今晚听了这个故事,我首先想到了这一句话。案例中的小女孩的家庭是一个怎样的家庭呢?孩子为什么会生病?表面上看,这是一个孩子的厌学问题,人际关系问题,情绪问题,沟通问题,实际上背后是家庭模式的动力在推动每个人在家庭中的位置直接相关。
我想先从孩子的原生家庭谈起。孩子的父母在结婚以前恋爱了7年,感情非常深厚。但他们结婚走入自己的小家庭后,自然而然就带入了各自原生家庭中所约定俗成的观念文化。爸爸孝敬老人,尊敬老人,父母亲偏心老小就觉得是应该的。他是坚定不移的遵守,从不抱怨,从不委屈。妻子在原生家庭的生活方式当中形成了,大的照顾小的是理所当然的,凡事只要没做好,都从自己身上找原因。似乎是别人没有错,错只有在自己身上,长期压抑自己的情绪,找不到自己在家庭的地位,形成了过多的焦虑。恰好这种焦虑情绪传染给了孩子。因为他们的家庭中长期形成了男主外女主内,男人挣钱女人教育孩子的这种文化观念。不论是爸爸还是妈妈,他们每一个人在说法似乎都没有错。他们认为的很简单的道理,问题都不是问题,不会想到孩子会出现这么严重的状况。这都是他们不同的,家庭文化观念形成的。文化本没有对错,也没有好坏,它是一种约定俗成的价值观,这个价值观是所有的群体成员约定的。在一个家庭中也是没办法去避免和改变的,但对于孩子来说,他生活在这样的一个信息飞速发展的时代他接受更多的是现代的教育,更遵从自我意愿,他根本不想像父辈一样去忍。所以,这对父母不论感情多好,结婚成为一个小家庭后,一定要了解双方的家庭文化,相互融合,相互沟通。理解了对方的家庭文化,那么就要学会去接纳,一旦接纳了家庭的一切事情就会顺迎刃而解,矛盾和抱怨也就会少一些,那么在教育孩子钟也就会更加包容一下。
父母是原件孩子是复印件,复印件出了问题要从原件上找原因。孩子之所以生病,就是希望引起爸妈的重视,希望能被爸爸妈妈看见,希望得到爸妈的认可,肯定。这种想法其实不光是孩子,我们生活中的每一个自然人都应该是这样的。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这个女孩子她性格张扬,像个男孩子的性格,我们也应该尊重她呀,我们也应该接纳她呀,但是整个社会约定俗成的习惯就是,女孩要像一个女孩的样子,要滋润,要稳重。当然这个孩子就不能忍受了。面对当今应试教育给孩子带来的学习压力,成绩是第一位的,孩子都成了学习的机器。为了考试成绩,孩子只专心读书,两耳不闻窗外事,一旦出现问题就不可收拾。好在问题爆发了,这个孩子的爸爸妈妈和孩子都能及时接受心理老师的治疗。
如今社会对老师的要求不再是“要给学生一碗水,老师必得有一桶水”,而是老师要有“长流水”,也就是活到老学到老,老师要不断的去学习,去充电,才能会逐渐适应对现在孩子的教育。过去有棍棒下出孝子的观念,而如今的社会中就不能靠打骂来教育孩子了。老师应多一些耐心,多一些观察,善于发现孩子内心的不良动机,去引导教育,不能让全班学生去孤立这个孩子。所以老师学点心理学也是非常重要的。读了这个案例,我深深的反思,过去在教育教学工作上,也有许多做得不当的地方,也许自己不经意间的一句话会影响孩子的一生。
最后我想提几点看法:
1.夫妻之间要各自了解对方的原生家庭,学会接纳对方的不足,欣赏对方的优点。
2.适度焦虑可以给工作和学习带来动力,但是过度焦虑会起相反作用,尤其是父母不能过度焦虑,把焦虑传染给孩子。
3.要善于发现孩子的长处和优点,不能用抱怨,指责,否定的方式来教育孩子,不能给孩子贴标签。
4.先处理情绪,再处理事情。
5.父母要善于接受现在的新思想新观念,跟孩子一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