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点一:
忘记是为了更好的记住
《我们如何学习:关于什么时间学、在哪学、为什么学的令人吃惊的真相》
记忆到底是怎么回事?一般人心目中的记忆,大概就如同写在沙滩上的字,随着时间就会慢慢模糊掉……而这个比喻是错的。
人的记忆其实有两个强度:
存储强度(storage strength),
提取强度(retrieval strength)。
存储强度不会随时间减弱!我们每时每刻都在接收大量的信息,而其中的绝大部分都被大脑自动忽略了——这些被忽略的不算。那些剩下来的,你主动希望记住的东西——比如说一个人名,一个电话号码,一个英语单词——一旦进入记忆,就永远在那里了。下次再见到它,它在你大脑里的存储强度会增强,但是哪怕你再也不见它了,它的存储强度也不会减弱。存储强度只增不减。
那么为什么会忘记一些东西呢?那是提取强度出了问题。如果没有复习,提取强度就随着时间慢慢减弱。
这其实很容易理解。比如现在让你回忆二十年前同学的音容笑貌,你肯定想不起来什么,但是如果你跟她突然见面,俩人一聊天,当初种种就呼啦一下全回来了。记忆一直都存在那里,只是不好提取了。
我一时想不起,但你的笑容还是这样熟悉。用一个表来说明这两个强度的意思:
心理学家说,提取强度是越用越高。每一次提取记忆,提取强度都会增加;而因为这个记忆在你脑子里又过了一遍,所以存储强度也增加了。
学生们第一次测试的时候,要提取刚刚得到的记忆,这个提取动作把那个记忆给加强了。这样虽然此后两天学生们没有复习,但他们等于在课堂上已经复习了!两天后再测试,上次就已经背写出来的诗句这次就毫不费力,所以他们就有时间去想想上次没写出来的诗句。而因为诗句之间都是有联系的,他们也许就能联想填空,这次多写几句。
如此说来,考试就是最好的复习。我看有的人背单词其实是念单词,拿本单词书在那从头到尾反复念——这种效率很低,因为你没有提取动作!复习的时候你应该先考自己这个单词什么意思,实在想不起来了再去看答案。
而最重要的是这个:提取的时候越困难,这个提取动作对两个强度的增加值就越大。
既然如此,最有效率的学习方法就不是天天复习,而是故意把它放在那里等几天,等到提取强度慢慢变弱了,已经有点“忘记”了,再搞一次测试式的复习。如此一来你不但用最少的时间学习,而且还能通过遗忘过滤掉一些不必要的信息。
以背单词为例 :
第一次复习是在一天之后;
第二次就要拉长,比如说再等一周之后;
然后是一个月之后;
然后是几个月甚至更长时间。
具体应该怎么间隔最有效,甚至早就有人搞了软件用专门算法来设定回忆间隔。比如有一个这样的软件叫“Fresh Memory”。
而有实验证明,哪怕第一次复习是在两个月之后,你感觉什么都不记得了,其实还是能找到一点印象,这种学法还是有效的!
所以要想记住,最好先忘了。
| 我的评论
我上大学的时候,一度觉得一本书学一个学期实在效率太低了。实际上我用突击的方法学完了好多课程——拿本教材直接读,读完一章就做做习题,然后就读下一章,其实总共用不了多少时间,而且考试成绩都挺好。
后来我才发现,这种学法其实是不对的。学得快,忘得也快。应付考试很方便,将来再用到,还得重新找书来看。因为学得太快,这个知识没有更彻底地长在大脑之中——毕竟大脑不是硬盘,是肉长的,而长肉需要时间。
用这本书的话说,就是存储强度不够高。
从这个角度讲,慢慢学才是好办法。这周学了一点就放下,下周接着学得先提取一下前面的记忆,这样多次提取,记忆就加深了很多。交叉着在同一时期内学习几门课程,比学完一门再学另一门的效果好得多。
读书也是这样。应该随时都有好几本书在读。一本书拿过来读上一章就放下,明天换另一本书读,然后过几天再回到这本书接着读。这样每次读的时候都要先提取一下上一次的记忆,最后能记住的东西是最多的。
工作最强调专注,每次最好只干一件事儿,一个团队最好先彻底干完一个项目再去干别的项目。这是因为不同事情,不同项目之间的转换成本太高。然而如果是想要记住什么东西的话,一定程度的多任务——当然也不是说每隔几分钟就切换一次——反而是好事,因为转换就要提取,而提取能增加记忆。
| 由此得到
1. 最好的复习是考试。
2. 最高效率的记忆,是先“忘掉”。
3. 记忆式学习,可以搞战略性的多任务。
知识点二:
团结一致的集体感:也是一种生理作用
1. 人们一般认为一个集体的团结一致,是一种精神状态,可以用社交乃至教育的方法加强,但是在科学家看来,集体精神也可能是一种生理反应。
2. 同步和努力,都有利于加强集体认同感。
3. 不管是一个人还是一群人的情绪,都是可以用手段,或者说用套路,来调动的。
人们一般认为一个集体的团结一致,是一种精神状态,可以用社交乃至教育的方法加强,但是在科学家看来,集体精神也可能是一种生理反应。
众人在音乐中同步跳舞,有利于加强集体认同感。其实中国古代说的这个“礼乐”中的“乐”,就有让不同阶层的人在一致的音乐中获得调和和集体感的作用。
另一方面,如果你在集体行为中付出了很大努力,你也会不自觉地更加认同这个集体。
这两个行为,同步和努力,都有利于加强集体认同感。
研究者让高中生三人一组在快节奏音乐中跳舞,结果发现:
那些能跟同组的人步调一致的人,不论他们跳得是否用力,都提升了集体认同感。
那些跳得特别努力的人,不论他们是否做到了步调一致,也都提升了集体认同感。
而研究者认为这其实是同一种荷尔蒙——内啡肽——的作用。剧烈的体力活动可以分泌内啡肽,而内啡肽能带来愉悦感,这就是为什么健身之后人们会感到很爽。有研究者认为协调一致的动作也能促进内啡肽分泌,但这一点还没有被完全证实。
总而言之,如果你想加强一群人的集体认同感,最好的办法也许不是让领导在大会上做动员讲话,而是让这帮人去跳广场舞!军训大概也有类似的效果。
类似的研究我看到过很多。其实把人随机地分成两个组,让每个组集体行动去做一件事情,比如说搬运重物,甚至一起做个智力题,都能迅速提升人们对自己组的集体认同感。如果你让两个组搞比赛或者对抗,这种认同感还能被大大加强。
由此还可以举一反三。比如为什么新兵训练要走正步?齐步走这个动作对打仗一点用都没有。也许这个目的就是一方面要培养服从命令的习惯,另一方面也是能通过协调一致的步伐加强集体认同感。那么现在很多公司喜欢把员工带到野外军训,大家在一起摸爬滚打几天,可能也有增加组织凝聚力的作用。
但这些研究背后还有一个意义,那就是人,至少在很大程度上,其实就是一台机器。我们说的很多精神反应,背后可能都是生理反应,归根结底都是化学。那么既然如此,人的所谓“自由意志”又在哪里?这个问题就绝非是今天这篇小文所能探讨的了。
| 由此得到
不管是一个人还是一群人的情绪,都是可以用手段,或者说用套路,来调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