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呼吸化为空气》看到这本书的第一感觉是这书应该写的是个即将面临死亡的人写的书,果然是这样的,然而悲伤的是,作者已经逝世了,令人惋惜。
书的内容很少,从早上坐公交到教室准备上课的零碎时间里就看完了,可能就一个多小时吧。看完的感觉是That’s all ?exc me???想要再读一遍,事实上我做到了,可能是书的篇章确实不多,加上自己很喜欢作者这样柔软如水的文笔。很想读英文版的,一定很有意蕴。
作者叫保罗,他的成就是很令人向往的,美国斯坦福大学英语文学及人体生物学双专业毕业,英国剑桥大学科学史与哲学硕士毕业,耶鲁大学医学博士毕业。然而在他36岁的时候患了全世界只有万分之零点一二的人才会患的癌症。
当他发现自己患病时,如同每一个普通的人一样去看病,当他褪去了白大褂,穿着体检服的时候,俨然没有了医生该有的严肃与权威,是多么无助寒冷。当检查结果还没有完全显现的时候,他如同往常一样,坚守在每天要工作十四个小时的岗位上,他幻想着,再撑些日子就可以告别住院医生的生涯,成为教授科学家,即将迎来安逸平和,也有很多的著名大学向他抛来橄榄枝,终于可以做一个好丈夫好爸爸。
现实总是很无情,剧烈的背部疼痛,每一块肌肉的疼痛他都能说出那些肌肉的名字,即使是如此熟悉它们,疼痛并不能减弱,强忍着。看到这样的描写让人无比心疼,你完全能想象出来这样的场景,但真的想象不出来这该有多疼
住院了,穿着熟悉的病号服,带着熟悉的蓝手套,躺在他曾今宣布过无数人的或欢喜或悲伤的诊断结果的病房里。“医生马上就来了。”这句话打断了他的未来想像。终于还是要面临死亡了!这是怎样的情感冲击。
第二部分,他开始回忆他还是健康的时候,作为一名医生,有一颗救死扶伤的心是完全不够的,医术的精湛是必不可少的,有很多只是两毫米的距离就可能毁了病人的一生的实例。看看作者的学历,会发现他是弃文从医,和鲁迅先生正好相反,没有什么对错,他们都是伟大的人,作为医生他的言行对于不同的病人也会有不一样,每个病人都是特别的,有着不一样的家庭不同的信仰,或许还是需要一些文学底蕴的吧。有时候,不是去挽救病人的生命,而是做一个领路人,引导病人和家属,度过人生中的艰难时刻。
生病之后他的生活并没有太大的变化,死神来临保罗很坦然,他已经做到了自己的最好,文章并没有我所期待或想象中的心灵鸡汤,就是这么简短的书籍,说是文章也感觉可以,作者就是简单的叙述,不哀不伤,无时无刻不觉得理性平淡。
书中还有一部分是保罗的遗孀露西记录的他的生活和自己的情感,写的依然很淡然,让人不曾害怕死亡,但其实死亡是多么可怕的事情!露西写道:“他没有故作勇敢,也没有怀着虚妄的信念,认为可以‘克服’或者‘战胜’癌症。他坦然真诚,对自己本来规划好的未来变得无望,他表示悲痛;但同时又创造了一个新的未来。”露西传达的是保罗一样的情感与态度。虽死,却如同陪伴侣走过了一生,鲜活的形象永远在妻子和女儿的身体里!
I can’t go.
I’ll go on.
活在当下。
他的墓志铭
Then fancies fly away
He’ll fear not what men say
He’ll labour night and day
To be a pilgri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