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遇到一个很有意思的案例:
各个银行对不同债券和基金的评级不同,所以给出的杠杆比例都不同。因此我们经常把持仓的证券资产在不同银行之间转移,从杠杆较低的银行转移去杠杆较高的银行。
假设:
1. 我们持有1000万港币A公司债券,票息 5%
2. 恒生银行给我们50%杠杆比例,贷款利息1%,则持仓成本为500万港币,则杠杆后收益率为 9%.
3. 中国银行给我们80%杠杆比例,贷款利息1%,则杠杆后收益率为 20%
我们将把 票面价值为1000万港币的A 公司债券从恒生银行转移到中国银行。
转移过程:
1. 我们将还清在恒生银行贷款的50%杠杆(约500万港币,因为债券的现价不一定等于票面价值),补全A公司债券的票面价值对应的现价。
2. 还清恒生银行贷款后,将杠杆比例为0的1000万港币A公司债券转移到中国银行。
3. 装入中国银行后,杠杆额度80%,我们不可能像在恒生银行时只用500万美金现金持仓1000万美金面额一样,从中国银行抽出800万现金。但我们可以用1000万额度的债券资产作为抵押,贷款800万港币现金。
4. 如果这800万港币现金全部用来买入A公司债券,杠杆80,则可买入4000万港币面额的A公司债券。
5. 如果用面额来计算,则我们用1000万额度的债券资产作为抵押,可以再买入800万港币的债券面额。然后再以新买入的800万面额为抵押,杠杆80%,可以再贷款出来640万港币,这640万港币可以再次用来买入 A 公司债券,杠杆80,则可以买入3200万港币。
3200万+800万=4000万面额 [这个算法很神奇]
5中采用了面额的算法,与4中直接贷款现金再买入债券的面额结果相同,都是用尽杠杆的状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