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书的作者张宏杰,2012年毕业于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中心历史学博士,师从葛剑雄教授。清华大学历史系博士后,合作导师为秦晖教授。他总结的《曾国藩传》来说是目前总结最完整的整本书,接下来给大家介绍一下对于这本书的个人感悟:曾公这个人的一生是起点很低而抵达的高度很高,曾公出身家庭背景一般,智力平常,考个秀才还考了7次才入榜,而且疾病缠身,性格上还有很多缺点,但就是这么一个人通过自我的努力完成了脱胎换股,超凡入圣,达到了立功,立德,立言三不朽的境界。这本书不像我们读王阳明的时候,你会觉得有点遥不可及,王阳明8岁就会写诗,12岁就会用计,18岁就立下圣人之志,我们18岁的时候,还在琢磨怎么考大学呢?就觉得差距太大。所以读《曾国藩》这本书让我感触真的挺深,我们大多数人没有强大的背景支撑,没有天生异丙的头脑,所以这本书很适合我们仔细阅读,也了解一下一个普通人是怎样成功的。
曾国藩他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位重要的历史人物,他的一生毁誉参半:他是晚清“中兴第一名臣”,整肃政风、倡学西洋、开启同治中兴,使大厦将倾的清王朝多延续了60多年,但他处理“天津教案”受到荣禄欺骗,杀人割地,开了“就地正法”的先河,致使晚节不保,成为时人眼中的“卖国贼”;同时他也镇压农民起义、手段老辣,被民众冠以“曾剃头”的恶名……所以对于曾国藩这样的历史人物 我们不能脱离当时的历史条件,史家也自有公论,但无论别人对他的争议有多大,曾公的修身、齐家、为学、治军、政事、处世、用人、交友、理财、养生等各个方面都值得我们深思和学习。
关于修身方面,他每日静坐,自省已过,他的老师告诫他“检摄于外,只有“整齐严肃”四字,持守于内只有“主一无适”四字”后曾公还为自己订立了十二条功课,并严格要求自己,躬身自省,克制私欲等。曾公常说"人败离不得个逸字,讨人嫌离不得个骄字”.这也是我们应该注意的,不要贪图享受安逸而不愿意接受艰难困苦,生活不能等待别人安排,要自己去争取和奋斗。
关于为学方面,他力求有志向、有见识、有恒心。他说,“士人读书,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识,第三要有恒”。曾公去世前四天还在坚持读书,让我想到自己读书时常半途而废,貌似博览群书,实际未通一本、未精一门;更让我联想到,为人做事又何尝不是如此?作为年轻人,我们往往在做事上“常立志”而做不到“立长志”,我们总会说没时间读书,没时间学习,就好像把所有的时间给了工作,但事实呢?道理人人都懂,能坚持做下来的微乎其微,曾公的学习之道真的值得我们认真揣摩和学习。
关于用人方面,他选人的四大标准:有操气,没官气,有条理,少大言。处理内部关系时曾公讲究要“拙诚”,现在大部分人都在想自己在3年或五年内我要年薪百万,不断跳槽,挣快钱,但结果可想而知,当你的能力撑不起你的野心的时候,就像老师说的“成绩立马就反应到卷面上了”所以一定要努力学习,用最笨的方法来稳固自己的实力,用最真诚的态度去面对人生,你没有一个稳固的“地基”怎能撑起一栋大楼,曾公说“结硬塞,打呆杖”不无道理,同时对于我们创业公司来说,把公司底蕴基础打好是必不可缺的。 关于为官方面,他力求清清白白、廉洁自守。虽然曾公不及海瑞那样一身正气,两袖清风,但清政府的腐败文化背景,让他不得不做出一些出格的事。他说,“予以做官发财为可耻,以宦囊积金遗子孙为可羞可恨,故私心立誓,总不靠做官发财以遗后人。”就比如公司给你的权利,更是一份肩头扛着的重任,要堂堂正正、清清白白,既不能把官位大小作为荣辱的标志,更不能心存做官发财、谋取私利的念想。
关于曾公是如何脱胎换骨.超凡入圣的,曾公在30岁的时候立志做圣人,并且有良友做伴,在北京也遇到了一些有志求学的人,正所谓“蓬生麻中,不扶自直”有师友夹持着,才能让其笔直的生长,当然这也和他有着一个立长志的恒心有关。但回想:我们也有一群良师益友在现在的团队中,所以作为现代年轻的我们能不能也立一个大志,让这个“大志”跟随着我们终身的话,你的生活会不会就有了不一样的精彩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