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
夫唯不争,故无尤。
译文:
最善的人好像水一样。水善于滋润万物而不与万物相争,停留在众人都不喜欢的地方,所以最接近于“道”。
最善的人,居处最善于选择地方,心胸善于保持沉静而深不可测,待人善于真诚、友爱和无私,说话善于恪守信用,为政善于精简处理,能把国家治理好,处事能够善于发挥所长,行动善于把握时机。
最善的人所作所为正因为有不争的美德,所以没有过失,也就没有怨咎。
解析:
这章主要是讲修身。李老先生以水为比喻,论述谦下不争之道,重在修身。为什么以水为比喻?因为水柔静温和、滋养万物、从不争夺、处于卑下,这正与天道相吻合。因此老子认为,做好的人应该像水一样处世,才能没有过错。
“上善若水”,最善良的人就像水一样。水在大地上流动,遇山则回转绕行,看起来没有与山来争夺,总是从高处流向低处。滋养着每一处流过的地方,是万物得到水分的补充,不至于因干涸枯萎,不求取任何的回报。汇聚于低洼之处,不去争夺显耀的高地来彰显自己的存在,总是自我去寻找最适合自己安居之处。所以,水的做法因为不争、谦下,而无声无息的奉献着自己,没有求取万物的回报,是最适合“道”的。
老子以水为样本,希望人们像水一样,做善良的人。李老先生这个讲给王侯、贵族们的,因为他们的地位处于当时社会的高层,如果不了解社会底层的状况,就会以为这个世界只有享受、衣来伸手、饭来张口,耕种自有人做,与自己无关。所以希望这些人能够像水一样居于洼地——就是无争的地位,去看看社会的生活,理解一下百姓。首先不能认为我可以左右你们的生活,这是不符合“道”、不符合自然规律的。要将自己置身于谦卑的位置、不彰显自己的威名,将自己的心理放到与世无争的地位,这样自己的心胸就宽广了,能够静下心来去做符合大“道”的事情。
因为并不是每个人懂得“道”,懂得与人为善,所以要做到“居善地;心善渊”,就要“与善仁”,即结交善良的人。这与 “人与类聚、物以群分”是一样的,如果你周围的人都是善良之人,那么你也容易保持善良的心,这是老子教导人们如何结交人。
“言善信”,说话遵守信用,这句话在当时具有教导意义,古人提倡信用,说话算数,言出必行。这是对于当时的王侯贵族们的教导,要求他们对百姓说的话算数,对百姓提出的宽容、减徭役、赋役等政策要及时落实,提高老百姓的收入话说出就要做到,决不能忽悠老百姓,这样百姓就可以相信你,就能把这个诸侯国治理好。可见古人的教导多么具有意义,做到“言善信”百姓才能相信、推崇,有利于社会的进步。
“政善治”,为政善于治理,这句话也是中国千百年来非常流行的一句话。中国的朝代经历了多次更替,宋朝和明朝为少数民族的进入被更替,那么其他的则是汉人替代汉人的过程,为什么?因为当时为政者的“不善治”而使王朝衰落,出现了穷人及贵族的反抗,而使旧的朝代被新的朝代替代。对于如何管理百姓,老子在第二章中就提出了“生而弗有,为而弗恃,功成而弗居”的大“道”,可惜到对于那些贪官、和黑社会一起为非作歹的官员来说是难以达到的标准。所以圣人之言是需要学习的。
“事善能”指做事发挥自己的特长,才能把事情做好。试想如果一个人想着做自己做不好的事情,那这个事情也是一团糟,尤其对于管理者来说影响的将是很多人的生活。如果一个搞科研出身的做法律,那么他对法律条文不熟练,只是提出一些要求,对具体的执行方面就会出现欠缺。
“动善时”是行动时要把握时机。教导管理者如何在合适的时机推出正确的管理策略,这样有利于及时解决存在的问题、及时化解问题,有利于提高百姓的生活。
“夫唯不争,故无尤”这是这章最主要的一句,意思是正因为不争夺,所以就没有过失。要求管理者具有宽大的胸怀,不要处处和民争利、让百姓不处处担心因为官方的原因使生活降低。也不要动不动和同僚争权,做好自己所管理范围内的应该做好的事情、不要去嫉妒同僚,这样同僚之间相对和睦,利益之争相对较少,出台的管理制度会相对适合百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