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和人相处,有两种观点
在意别人的看法
一种观点认为,我们应该在意别人的感受,要考虑到别人的看法,做事情之前,要想想这样做别人会怎么想,怎么看。比如这样做的话,会不会触犯到别人的禁区,会不会让别人不舒服。正所谓,话到嘴边留三分,宁愿当个不说话的哑巴,也不当一个得罪人的炮筒子。
这类人过得谨小慎微,处处提防着别人,害怕别人看到自己缺陷。
我小的时候,我妈就是这样的人,记得一次我生病了,不是什么大病,无非就是感冒发烧之类的,但是我妈的指令就是:不能出门,原因是省的别人出来说闲话,而所谓的闲话无非就是别人看到生病了,就会想是不是这家人没有做好事,惹到了什么不该惹的东西,这就是报应吧。
而这种猜测是在农村环境下无法接受的指责。在这种背景下,我家也就有了很多的价值定义了,比如不争馒头争口气,要好好学习争取出人头地,要自立自强争取考上大学让别人看看等等。
是的,我就是在这种环境中长大的。受到这种行为习惯的影响,我也一直认为这样处事原则是颠扑不破的真理,所以现在给人留下了谨慎、小心和细声细语的形象。在我看来,说话不得罪人,就是正确的处事态度,凡是从别人的看法出发,是天经地义的逻辑。
不在意别人的看法
另一种观点认为,我们不需要过多的在意别人的看法,人生在世,最重要的事情就是“做自己”,别人的看法这么多,如果都考虑的话,这样活着多累,人不应该追求自己的幸福和快乐吗?干嘛要活在别人的期待过程中呢?
这类人过得风风火火,在外人看来也许就是没心没肺,情商不高。毫无疑问,这类人容易得罪别人,特别是无心之失,仅仅表达自己的观点的时候,触犯了别人的敏感地带。
我们身边也许会有这种人,文学作品上更是歌颂这种情况。比如李逵,鲁智深。说的好听一点叫性情中人,说的难听一点就是鲁莽的人。
有种说法是,社会磨平了我们身上的棱角,而这种棱角就是我们所谓的“做自己”的内容,是容易伤到别人的内容。而不需要在意别人的看法的人,就保留了自己身的棱角。
身边真实的人
当然,我们身边的人肯定不全是第一种。趋炎附势的伪君子,也不全是第二种愣头青,大部分都是这两种的不同比例混合,在不同情况下,我们也使用不同的处世策略。
比如,在公司和领导相处的时候,在外和朋友相处的时候,更多的时候是考虑别人的感受出发,怎么让别人舒服怎么来。而在家或者面对自己的下属时候,就不容易考虑别人的感受,认为不管是照顾家人还是完成手头工作,都是应该完成的?
正是这种不同的处事原则,造成了我们生活的痛苦,反应到具体的语境中就是,在公司抱怨领导不体恤下属,在家抱怨妻子整天为鸡毛蒜皮的小事而吵架。
但是,试想一下,有没有可能在公司的人设和在家庭中的人设来个互换呢?也就是在家里多考虑别人的感受,而在公司里面仗义执言?你一定会觉得前者是没有必要,后者是纯粹找死。
讲到这里,我们不禁思考,为什么会有不同的处事原则呢?难道真的是环境不同?对象不同吗?难道是一个给钱,而另一个花钱吗?难道我们都是为了钱而卑躬屈膝的伪君子?只有在家里才能露出我们的獠牙吗?
其实都不是,我想真正让我们有两种处事原则的原因是,没有正确的处事原则指导着我们,在没有正确的原则指导我们的情况下,只有通过观察和试错才慢慢形成了我们目前执行的且是大部分人认可的行为标准和处事原则。
而这就引出了我们今天想要说的观点,也就是如何处理人际关系,有没有正确的处事原则可以做到既不趋炎附势又不锋芒毕露?答案是有的。
正确的人际关系法则
首先一个前提就是课题分离,别人是我们不能控制的存在,特别是别人的感受,我们更是不能左右。这属于我们控制不了的范畴,但是我们自己对这件事的看法或者感受基本上是我们可以控制的。
要先把这个内容分开,这是良好的人际关系的基础。否则,你老是操心自己根本就控制不了的别人的看法,就是一种刻舟求剑的做法。
第二,接受不完美的自己。
犹太教教义中有这么一段话:“假如有10个人,其中势必有1个人无论如何都会批判你,他讨厌你,你也不喜欢他,而且10个人之中也会有2个人能够成为与你相互接纳一切的好朋友,剩下的7个人则两者都不是”。
我们没有必要讨好所有的人,而且那也不现实,人际关系中能够做好80分就已经可以了,100分是妄想。有不喜欢的自己的人,不认可自己的人是概率问题,不是你自己的问题。接受那个不能做到100%的自己,用心关怀一下你自己。
第三,无条件的相信他人。因为已经做好的课题分离,我自己做好自己的事情了,别人如何做是他的事情,而我需要做的就是相信他。至于他是否值得我的相信,那个他的课题,与我无关。
第四,为别人做贡献。能感受的幸福的关键就是能不能感觉自己有贡献感,如果自己做的事情能够让你感觉到对整个集体有贡献,你就会感受到幸福,就这么简单。
总结
其实说到底,与人交往,既不需要处处察言观色、小心翼翼的夹缝中生存,也不需要锋芒毕露,标榜“做自己”的伤害他人。这两种都是主观视角下,把别人看成敌人的做法。
而正确的相处原则是把别人看成伙伴而不是敌人,人生的终极目标不是不择手段赢得所有人的喜欢,而是获得人生的幸福。而幸福也不是最终的人生终点,只要我们做好的课题分离、为我接纳、他者信赖、他者贡献,就能够获得人生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