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几何时,你是否也有过这样的场景?
早晨的阳光透过纱帘,又是美好的一天~~晨起的闹钟叮铃铃响起,每到周一总是最忙碌的时候,匆匆忙忙起床,给孩子准备上学所需物品,洗漱、熨他今天要穿的衣服,忙得不亦乐乎。闹钟再次响起,到了孩子起床的时刻,你叫他一遍,他还在睡着......
你接着收拾,几分钟过去了,他还是躺着不动......
等你收拾完毕,去看他是否已经穿好衣服时,他竟睁眼躺着,观望着你的一举一动,顿时,再也压抑不住内心的火气,如火龙般火冒三丈“为什么还不去起床?妈妈叫你几遍了?是不是想挨揍”......叽里呱啦,空气里是浓浓的火药味......
孩子委屈地起床,被你刚才的吼叫唬住了,稍微的磨蹭,紧接着便又是你的大吼大叫,也许已经面带梨花,你才不管不顾,只想着赶紧收拾完送他去幼儿园,你才能安心上班......
终于洗漱完了,可以出门了。换鞋,动作稍慢一点又是你无休止的唠叨与谩骂,“能快点吗?”“为什么总是这么磨蹭呢”......
我的上帝,我的老天爷,终于送走了孩子~~静下来时,你又为早晨的粗鲁反思着,也许是后悔,也许是自责......
这似乎已成为常态,很多妈妈在被孩子触碰到底线时都不能很好地控制自己的情绪。网上曾有一个类似“戒吼”的调查打卡,鼓励家长们通过打卡对孩子不吼不叫,参与者多为妈妈,孩子们则是从3岁到12岁不等,最后坚持下来的少之又少。什么时候,“吼叫式教育”已成了多数家庭教育孩子的“必备”?
以上的案例里,妈妈的吼叫看似起到了很好的作用,起码达到了让孩子尽快起床、洗漱的目的,但这位妈妈是否关注过孩子的内心感受?他是乖乖起床了,那是因为在孩子的意识里,妈妈叫我起床,到点了我就应该起床,可是如果我有什么不舒服,哪怕是昨晚没休息好我想赖会儿床呢?或者是我想让妈妈抱抱我再起床呢?
他观望着妈妈的一举一动,也许在想等妈妈收拾好了,可以陪陪我吗?因为要上幼儿园,一天都会见不到她,万一今天的饭菜不够可口,万一跟小朋友在一起发生了什么不愉快......他这样想着,等待妈妈清晨小小的拥抱~~
而妈妈呢?她觉得每天早晨都像随时要上战场般,好多事情要做,哪怕门口的垃圾要扔、出门前的关窗等等类似的小事,可是孩子还在一边懒洋洋地看着她来回忙活,不但帮不上忙还像看热闹似的让她更加火大,于是,再也压抑不住内心的愤怒,一股脑全发泄在孩子身上......可曾想,每天闹钟响起你就会立刻起床吗?何况刚刚还在做着美梦。如果再有点什么小情绪,孩子是你的出气筒吗?他可以无条件接受你的吼叫,那是因为在他小小的世界里,妈妈是他最信任的人,是他安全的港湾,甚至全部!!
吼叫已经成为一种新的惩罚方式,无关肢体,只谈心理。
妈妈的吼叫对孩子的心理阴影有多大?被最爱的妈妈这样吼着,还不允许自己哭,当他的内心世界无法得到满足时,面对妈妈愤怒时丑陋的样子,他只能顺从,久而久之,那种吼叫如剧毒般慢慢渗入孩子的意识里,等他长大,也终于学会如何去吼叫妈妈,甚至吼叫别人。
这次的吼叫在下次是否依然奏效呢?答案是否定的。表面上,孩子顺从了妈妈的意思,只不过是想平息妈妈的情绪,这种“逃避”式的做法其实只是一种假象,让妈妈误以为吼叫是管用的,不吼不行,妈妈错误的教育方式一错再错,孩子的抵触情绪也越来越强,终于有一天,吼叫失效,教育的轨道越走越偏......
幼小的孩子是极其单纯的,他们不懂掩饰、不会伪装,对妈妈的接纳程度之高,也许完全超乎人们的想象。就像他们常说的,这一刻还哭得稀里哗啦,下一刻又高兴得好像什么都没有发生。
当你大吼大叫时,面对你狰狞而丑陋的样子,孩子们被震慑住了,但当你平静时哪怕一个微笑,都会让他们瞬间扑上来“妈妈抱抱”,那种无法掩饰的情感也许是在表达“妈妈,我好喜欢这样的你”......
妈妈的冷静是唯一的“解毒”方式,避免了吼叫,势必有其他合理的方式方法,比如,前一天晚上早点入睡、早晨提前十分钟叫醒孩子,待妈妈和孩子都达到心理上的满足,一切便顺理成章,教育从来不是什么难事。
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给孩子的童年多点温暖、多点灿烂,长大后他会告诉你“妈妈,你微笑的样子最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