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性本善还是本恶?这个问题千百年来都是哲学家争论不断的。但是,对于我们普通人来说,绝大部分情况下或者说绝对点,只要谈到人性说的就是人性本恶的那一面。
人性不本善也不本恶,没有纯粹的善也没有纯粹的恶。人性有其“不变性”,从生物学与心理学的根基来说,我们人都有生物延续的本能需求,人类的基本生理需求(如生存、繁衍、安全感)和心理机制(如恐惧、快乐、归属感)由进化塑造,深植于基因中。满足基本生理需求的活动是本能,没有善恶之分。因为生物基本的生理需求是先于善恶存在而存在的。
从心理学来说,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类的情感反应(如爱、嫉妒、愤怒)和认知偏差(如确认偏误、损失厌恶)具有跨文化的普遍性。比如,心理学家乔纳森·海特发现,公平、忠诚、厌恶等道德基础存在于所有社会。古代《礼记》中的“喜怒哀惧爱恶欲”与现代心理学的情感分类高度重合。也就是说,我们人类的情感和道德又具备善恶之分。特别是在我们人类聚居之后,人性的善恶之分是社会存在的基础之一。
人性有其不变性,也有其“可变性”,这是由于文化与技术的影响。在现代社会,科技的高速发展对行为的改造也改变了人性的表达方式,特别是社交。人工智能媒体改变了我们的表达形式,极大的放大了善恶的感受度,AI算法可能放大人性的贪婪(如信息茧房)或同理心(如公益众筹)。
人性有善也有恶,但对我们普通人而言,我们没有大心脏,在直面人性之恶时承受能力远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大。在加上现在算法的匹配和商业化流量的需求,给我们推荐的但是关于人性之恶的信息,所以从心里感受来说就是,世界好像充斥满了人性之恶。所以也不怪乎我们现在说的人性如此,只是单纯的描述的是人性之恶。
当我们不断的浏览人性之恶的信息时,我们就会更多的接受到这些信息。你在凝视深渊,深渊也在凝视你。就会让我们不知不觉的认为人性只有恶的一面,对自己、对社会、对别人都丧失了信心。所以,为了我们要有意识的拒绝负面信息的浏览,也有在心中明白:人性如此,不是如此只有恶,而是有恶已有善。而且是善的一面更多,因为如果恶的一面多的话,这个社会就不会还有秩序的存在,也不会有我们的安居乐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