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十年的挚友坐了九个小时的火车来看我,我不知道该如何形容,我们之间的感情。只是十年前,我们初次相遇之际,他跟我还穿着开裆裤。
他抵达的前一夜,我彻夜未眠。脑子里一直勾勒着,我这个东道主应该带他怎么领略西安的风土人情。
早晨十点多城墙跟下,西安的火车站一如既往的破败。如果西安是一张脸,那这张脸上唯一的不足,就是火车站。
接上他的时候,我早已规划好了行程。从兵马俑到大明宫,钟楼与回民街,甚至连西安交大也在行程之中。这些耳熟能详的地名,无不是代表西安的面子。
一切都在我的掌握之中,脚下这片土地的历史人文,它独有的风土人情,我都希望毫无保留的展现给朋友。
可惜,我唯一没想到的是,兵马俑、大明宫、乃至钟楼与回民街,这些都是西安这张脸的面子,我该如何寻找它的里子?
深夜十点,朋友刚刚领略过回坊的食色。出来时,街上已无多少行人。鼓楼的巍峨,在夜里显得有些苍凉无力。逛至钟楼前,楼面的霓虹耀眼,行人栏边的梅花树蓓蕾初开。
耳边,一曲beyond的海阔天空突兀奏起。
干涩的唱音,穿破空气与距离,环绕在钟楼西北角的每个人行人耳畔。我们也被吸引了过去,在连接着地铁的地下通道旁,歌者背靠着马路上川流不息的车辆,手指舞动在面前的电子琴上,仿佛飘动的丝带,那么自然。
西安的深夜,已不是前几日那般寒冷。每个路过的行人,都情不自禁的在这里驻足片刻,聆听着耳边那不算动听,却因这个特殊的地点,赋予了它敲击人心之力的歌声。
歌曲换了一首又一首,听歌的人也换了一轮又一轮。
那时已入夜很久,近凌晨的西安,平时最热闹的钟楼也看不见多少人。从黄家驹到许巍,从朴树到宋冬野。一个多小时,我们就坐在那里,看着歌者还有那些和我们一起,沉醉在这歌里的人。我偶尔会在心中自嘲:这个点还不回家睡觉,坐在这里听歌的,都是有故事的人。
离开钟楼之前,我已有想法写写这档子事,
朋友笑说:那名字干脆就叫钟楼下的黄家驹。我一口答应下来,并自作主张在后面加了句,西安的里子。
是啊,说什么兵马俑、回民街……那些,都是西安的面子罢了。
有一天晚上我猛然惊觉,西安的里子,其实很简单。就是早晨的一碗胡辣汤,中午的油泼面,晚上的羊肉泡,还有钟楼下的人生百态。
ps:附上那天晚上拍摄的视频。哥们,你还好吗?谢谢你的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