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盘第6天#
阅读
今早照例听罗辑思维的周五上新,罗胖讲到时间壁垒是最坚固的,因为一时半会儿无法超越,而其他的都可能会被资本彻底覆盖。家庭藏书也是时间精心打磨出来的,要具有精致的细节和文化的精髓,书本身也要兼具价值和启发性的思考意义。
听到这里,我想到了自己从小就被教导应该读中国文化的明珠——四大名著,其极赋文学价值的锤炼的语言和弘大的历史思考观格局都是值得我们去品味和细究的。然而,直到现在,我都没有看完过任何一本,甚至都没有翻过几页,其中最多的可能就是红楼梦看过几章。我连电视剧都没有完整看过一遍。
很多时候我们在寻找究竟什么是对的,当突然意识到一个正确的方向时,我们会赶紧走上这条道路,庆幸自己还没有太晚。然而,有些东西是需要时间的意义的,并不是说一件事的本身是好是坏,而是加上了时间的砝码,才有了意义。或许小时候喜欢看电视剧,模仿人物说话和表达,喜欢演他们的戏,不管是不是“没营养”“不经典”的剧情,都是一种不一样的个人修炼,重要的在于热爱、积累和坚持。
现在想想,我这么多年来坚持过什么呢?或许对我来说,生命之中不经意的敬佩和触动大多来自于时间的长度,无论是多么小的事情,坚持给我的分量都无比巨大。
每种坚持都有意义,别再去想我做的对不对了,谁的人生会跟别人一样呢?
启蒙
说到儿童启蒙,我总是特别激动,感觉可以重新影响和改变一个人的一生。我总觉得,小时候很多习惯和精神品质养成之后,长大了无论再难的事情都有自己的方法可以解决,即使事情过程艰难,也从不会扰乱心智,影响心情,能够忙而不乱,创造出更大容量的人生。所以每每想到自己未来的孩子,就觉得责任重大,听到教育和育儿相关的话题,也会十分感兴趣。
与上节内容相联系,我觉得不能以后孩子问自己:四大名著讲的什么啊?我为什么要读?然后我蹩脚地跟自己的孩子说,妈妈没读过......所以,要把阅读渗透在生活中,积累起来时间,就可以完成阅读了。
说回启蒙,哈佛教授说,我们在培养孩子早期阅读时,应该注重细节和创造力地培养。比如,我们可以在没几个字的图画书上引导孩子看不同故事人物的着装,表情,可以在关键情节问他们接下来会发生什么,启发孩子自己思考和探究,有自己的想法而不是简单的接受。
日新
我自己做了两个公众号,结果一个都没坚持下来,不是因为学业太忙,就是外部事情太多,总之就是没时间。但我发现,有些人他们也很忙,可还是有时间每天输出高价值的文章,说到底还是个人的选择和时间分配问题。算算自己逛淘宝刷微博的时间,估计也来得及输出一篇文章了。
再看得到,每天都有新知识产生,而我们却有时连学知识都坚持不了。有些人每天都在进行大量输入,并已经输出成知识供我们参考;而我们连这种伸手即来地学习都三天打鱼两天晒网,这岂不是日积月累的知识鸿沟就拉开了吗?
要尽力做到日日新!
你怎么过一天就怎么过一生,现在对这句话又有了新的看法。如果你对待生活不能保持一种认真的态度,生活也会反馈给你马马虎虎的差不多。劳逸结合是必要的,而空虚度日是要坚决抵制的。
思考
小时候老师要求写周记,每次都焦头烂额不知道写什么,可最后还是能整出一篇文章来交作业,往往这些文章我写的还不错。为什么呢?我发现,当初自己是为了寻找素材,每天都在抓生活的细节,观察周边的变化和动态,因为想要思考出一些值得写的东西,所以有时候会在一些小事上发现一些人生的道理(有点骄傲啦...),并给它赋予一个诗意的题目,写在周记本里。又因为原来在家里住,日记本都被整齐的放在书柜里,现在拿来读虽然文字略显稚嫩,但还是会看到一些比较深刻的思考。
我觉得,很多思考不是你天生就有得,而是输出倒逼输入引发的。就像很多人说学英语,要练好阅读就要多写作,写作引发你思考文章排布逻辑结构,用词表达,慢慢你也会用这种套路思考阅读的文章;同样,要练好听力就要多练口语,能够说出来,表达出来的东西,你一定能听懂。
所以,如果想有一些有价值的思考和想法,就要多写作多阅读,多练习多表达。
希望我的文章能够给你一些启发!欢迎给我留言,说出你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