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顾当孩子拥有问题:
孩子的需求没有得到满足,孩子并不高兴,他感觉到挫折,或者遇到了麻烦。例如:孩子被一个朋友拒绝;孩子发现家庭作业太难了;孩子对老师感到生气;一个十几岁的孩子对于自己的体重过重感到沮丧。
这些是孩子在他们自己的生活中经历的问题,是独立于父母的生活之外的。在这种情况下,孩子拥有问题。
接纳性语言的力量
接纳就像是肥沃的土壤,肥沃的土壤能让种子萌芽、成长、开出有魅力的花朵。土壤的作用仅仅在于使种子成为花朵。它释放了种子成长的能力,但是这种力量是完全存在于种子本身的。
孩子就像种子一样,蕴含着成长的能力,接纳就像土壤 它能够使孩子发展并实现自己的潜力。一旦父母懂得如何通过他们的语言传递对孩子的接纳,他们就拥有了一种能制造惊人效果的利器。
他们能协助孩子欣赏自己、肯定自己;他们能极大地促进孩子的发展,并使得孩子发挥自己与生俱来的潜能;他们可以使得孩子更快地从一个具有依赖性的人,成长为一个独立自主、可以掌握自己生活方向的人;他们可以帮助孩子学会如何解决自己生命中不可避免的种种问题;他们还能给予孩子足够的力量,去建设性地处理伴随着童年和青春期的失望和成长之痛。
在接纳所带来的影响中,最重要的莫过于让孩子有了“被爱”的感受。因为接纳他人“如其所是"就是真爱的一种行为: 相对的,被他人接纳后,才会感觉到被爱。
父母的接纳必须表达出来
父母接纳孩子是一回事,孩子是否感觉到被接纳又是另外一回事,除非父母能够让孩子知道自己对他的接纳。因此,父母需要学会如何表达自己的接纳,孩子才能确定父母接纳他。
父母向孩子表达接纳的方式
一、用非语言来表示接纳
人类传递信息的方式有两种:一为语言(我们说的话),二为社会学家所说的非语言信息(我们没有说的话)。非语言信息表达的方式包括手势、姿势、面部表情,或用其他行为来传达的信息。
比方说,举起右手,掌心朝外向孩子摆手,孩子很可能认为这是“走开”“离我远 一点儿”“我现在想 一个人静静”;如果掌心向内跟孩子招招手,孩子会理解为“过来”“离近点儿” ,或者“我想让你到我这儿来”。第一个手势传达了不接纳的感觉,第二个手势表达的则是接纳感。
二、用不干涉的方式表达接纳
父母不干涉孩子的活动,就传达了父母接纳孩子的讯息。假设,一个孩子想在沙滩上建造城堡。她的父母在远处做着自己的事情,他们允许孩子犯“错误”,允许孩子设计一个她自己眼中的城堡(也许这个城堡与父母的设计相去甚远,或者它根本不像个城堡 。那么, 她的父母此时此刻就是在以非语言信息传递自己的接纳)。
孩子会感受到:“我所做的事是好的”,“我造城堡的行为是被接纳的”,“到目前为止, 妈妈都赞成我在做的事”。
三、用被动倾听表示接纳
“什么也不说”也可以清晰明确地表达接纳感。被动倾听,是相当有效的一种非语言信息,可以让对方感觉真正地被接纳。在孩子想要说的时候,我们做到安静专心的倾听者,就能给孩子传达很多的接纳和力量。
四、用语言来表示接纳
在人际互动中,一个人无法长时间地保持沉默,人们需要某种语言交流。父母需要开口与孩子谈话,孩子也需要他们开口,这样父母与孩子之间才能建立起种亲密而重要的关 系。
谈话是至关重要的,但是起决定性作用的是父母如何与孩子谈话。父母与孩子之间采用哪种谈话方式,尤其是父母回应孩子的方式。
简单的“门把手”法
回应孩子的感觉或者是困扰的问题,最有效、最有建设性的方式之一:使用“门把手”法,或者说“邀请对方多说一些”。
这些回应中不包含倾听者本人的任何想法、判断或情绪,却邀请和鼓励孩子分享他自己的想法、判断或情绪,为他开启了一扇沟通之门。
其中最简单的这些不带任何意见的回答:“我明白了”“哦”,“嗯哼,”“怎么样”,“有意思”,“真的”,“你还真别说”,“你这样做了”,“真的呀”。
还有一些回应方式,更加明确地传达了邀请对方继续谈话或者说得更多,例如:
“给我讲讲,我愿闻其详”,“告诉我更多的情况”,“我很想知道你的看法”,“你想谈谈这件事吗”,“我们来讨论一下吧”,“我们听听你有什么想说的”,“前前后后都说给我听听”,“继续说吧,我听着呢”,“听起来你似乎对此有什么要说的”,“这似乎对你很重要”
这些开启法或者谈话邀请,能够很好地帮助对方与你沟通。孩子会感觉到鼓励,与父母更加亲密,敞开心扉,并倾诉他们的情绪和想法。
运用这些开启法,也传达了对孩子的接纳和尊重,它们表达了这样的意思:
“你有权表达自己的感觉。”“我尊重你以及你个人的想法和情绪。”“我可能会从你那里学到些什么。”“我真的想听听你的观点“你的主意很值得。“我对你很感兴趣。希望更多地了解你。”
面对这样的态度,谁的反应会不好呢?当你感到自己充满价值、受到尊重,备受重视、受到接纳,引起兴趣时,谁会不愿意跟你谈话呢?在这个过程中,你还有可能会了解到关于他们或者关于你自己的一些东西。
相关链接
【读书笔记】《PET父母效能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