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书开篇从苏联解体,个别权利经济崩溃,导致中国商人罗家明在苏联投资的石油开采项目失败,从而绝望自杀;伴随着罗家明妻子及债权人围绕债务权责事项的展开,“见路不走”的核心思想浮出水面,贯穿全书。从政客、明星、商人、海外学子不同的角色对“见路不走”的禅机参悟中,各见高低;从素不相识到深交好友,从厌恶贬低到难舍难分,从一面之缘到牵肠挂肚,独特的个人魅力使主人公叶子农孤于红尘而又没于红尘。
对慕容九(老九)而言,叶子农是点拨者,是高人,更是他的救世主;父辈传承下来的餐馆在自己的经营下死气沉沉、日益衰败,直至遇见叶子农,他决定虚心讨教,在他死缠烂打之下,叶子农终于妥协,与其说妥协,其实只不过是慕容九的问,叶子农的答而已;但就是这一问一答,慕容九心中的困惑却慢慢在解开。
个人认为,全书中对“见路不走”最透析的解答莫过于叶子农向老九详细解释的这一段,老九是开面馆的,叶子农通过日常举例“手擀面与机器面哪个好吃”做对比分析,清晰的诠释了“见路不走”的真谛;见路不走就是“见路非路,即见因果”,什么是路?成功者的经验、方法就叫做路,而别人的路只能借鉴、模仿和参照,毕竟任何一个成功者都有他独有的先天条件,你不可能完全复制,见路不走就是提示你不要拘于经验、教条,要走因果,只有因果是究竟、无漏的,什么是因果?就是本质;所以个人认为“见路非路,即见因果”通俗的来说就是借鉴、参考成功者的经验方法,结合自身条件,透过事物的现象看到本质,才能开创属于自己的天地,跟“见相非相,即见如来”是一个道理。
布兰迪是美国一家国际广播公司的编导,叶子农在解决罗家明事件中,利用当前国际形势的分析出招精准,令他感到惊讶,在看过叶子农的调查报告后,得知叶子农的特殊背景,他决心拍一部大型政论片,邀请叶子农担任总编辑和撰稿人,布兰迪知道,这部论证片是决定他能否在职场一跃成名的关键,十几年的冷板凳,不降不升,这次他看到了希望,决定说服叶子农。对于叶子农来说,没有什么比“清净”、“自在”更值得追求的,片子火了,势必他自己也藏不住,公众的视野将会全天覆盖,好比把他关在笼子里面,像动物园的老虎一样每天充当游客拍照的对象,这使他极其厌恶,况且,他的思维和史观并不是大众所能接受的和愿意接受的;叶子农知道自己要什么,所以也知道不能接受什么,毕竟布兰迪和他所追求的世界不一样。
经典的一幕是,叶子农用在超市买来的“黄豆”、“绿豆”、“红豆”混合后倒在桌子上,用连字母的方式解释了什么叫做“场”,三种颜色的豆子即使在混合后,每种颜色的豆子也能连成任何字母,叶子农又在桌上豆子的边缘画了一个圈,圈里面就是“场”,它所表达的意思是有多少立场就有多少观点、主义,众生是立场的、利益的、好恶的,众生只相信自己愿意相信的东西,出离立场的观点在立场的圈里是没地方立足的,因为没有“场”可以让你立,出离立场不一定是真理,但一定是不被立场接受的;毫无疑问,叶子农是站在圈外的人,布兰迪是在圈里的人;最终,叶子农的思辨能力不得不让布兰迪徒劳而返。
布兰迪被拒后,公司总裁不愿就此放弃,并派了一名特派代表强行邀请,叶子农深知纯粹的拒绝只会让对方不停的骚扰,所以决定前来一会。叶子农在接见日相约了老九、方迪(老九餐馆的员工、海外留学生),一行三人会见了广播公司的总裁乔治和总裁高级顾问奥布莱恩,然而乔治在与叶子农的辩证过程中,叶子农仅仅只用了一句话就让乔治毫无余地的输了,作为总裁的高级顾问,就是高级智囊,奥布莱恩感到羞辱,他无法忍受总裁的颜面尽失,所以他决心让叶子农为此次不愉快的较量而付出代价,他的方法就是让叶子农从“没人在意你是谁”的日子变成“谁都认识你”,他想把叶子农扔进“场”的圈子里,那么叶子农将不再自由;最后,叶子农终于在奥布莱恩的多米诺骨牌效应下被极端分子暗杀身亡。
戴梦岩,香港当红演员,为人高傲,好恶分明,敢爱敢恨,她第一次见叶子农是在罗家明事件的一次会议中,叶子农懒散、随意的举止和性格让她心生厌恶,但随着叶子农在承担了罗家明事件的全部债务后,戴梦岩被叶子农的担当与责任感所触动,慢慢心生好感,甚至后面直奔叶子农住处,简单粗暴的坦白芳心,以至于叶子农被突如其来的“艳遇”惊吓住,直口大骂她是疯子。
由于叶子农居住国外,戴梦岩则会经常去看望;奥布莱恩施计于叶子农的多米诺骨牌效应起反应后,叶子农被新闻报道、公开,甚至还扯上了与中国政府高度敌对的联盟,叶子农从此过上了有家不可回的生活,然而,戴梦岩依然一如既往的选择跟处在浪尖的叶子农在一起,她摈弃光环,在媒体与大众面前强势公开与叶子农的关系,导致她被赶下台,被粉丝唾骂,车被砸,被演艺圈封杀,从此成了汉奸婆,在舆论面前,一个正常人的生活从此变得透明,为防止激进分子采取报复,戴梦岩决定把叶子农安置到巴黎,并花费大量财力设置保安机构全天保护叶子农的住所,并要求叶子农闭门不出,在戴梦岩眼中,最重要的是叶子农的安全,而在叶子农眼中,这就是他的牢狱;叶子农心里明白戴梦岩所想、所做,他知道万一他有不测,所有的矛头都会指向戴梦岩,他怕她无力承担,所以,他的“明白”只能是失去自由,这大概是他为了找个心安理得的借口吧。
叶子农从始至终对奥布莱恩的报复并没有感到任何恐惧,因为他知道“已有的日后必有,已行的日后必行”。最后,戴梦岩为了一个叶子农能够舍命的东西取消了护卫计划,对于一个月未出门的叶子农来说,戴梦岩的这种做法显然表达了她对叶子农内心的尊重,两个人彼此的释然也将决定了他们只能走到此刻,强加于对方的念想终究锁不住一个飘荡的灵魂;不久后,叶子农在与戴梦岩、老九饭后的一家餐馆门口被狙杀身亡;戴梦岩抱着中枪的叶子农,歇斯底里的哭喊,虽然她此刻明白了叶子农当初说过的那句“已有的日后必有,已行的日后必行”;但她还是崩溃了。叶子农的死让“汉奸说”不辩自明,戴梦岩的“汉奸婆”当然也不复存在了,曾经的委屈发酵着人们的敬佩,戴梦岩从此更加具有商业价值了。
有人说,戴梦岩从一开始接近叶子农的目的就在于此,但是,对于她来说,真的还需要用命去赌吗?从一开始,戴梦岩始终对叶子农保持着居高临下的态度,长期的光环效应让她受不得半点低人一等,但在与叶子农渐渐接触的过程中,她发现她的那点光环在叶子农眼中仿佛是一个可笑的符号,她的霸道让叶子农无可奈何,叶子农的言语却也总是让她哑口无言,看似一对冤家,可从本质上来看,两个人本就是不同路的人,终究走不到一起,她为了叶子农放弃光环、荣誉、地位、金钱,只想用一个她认为平等的身份与叶子农相处,她用尽全力想把她这滴水想溶进叶子农这瓶墨中,无奈叶子农却是一瓶油,他们的“道”完全不一样;说白了,叶子农与戴梦岩为什么走不到一起?一句话——“见路不走”,戴梦岩所做的一切到底是为了什么?除了叶子农本身独特的风格吸引她外,另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叶子农所说的“见路不走”,这是她心中的“惑”,可笑的是,从接近叶子农的开始,就已经是违背了“见路不走”,开始就错了,可惜最后明白的太晚。
方迪,海外学子,国内高官的女儿,全书中与叶子农只有过一面之缘,那就是叶子农、老九和她一起会见乔治,她充当翻译,从始至终她从未与叶子农正面说过一句话,她的毕业论文构思来源于老九的谈话,而老九谈话的内容又来源于叶子农的观点;可以说她对叶子农的认知全部来自老九,但仅限于此,她却成为了全书中与叶子农思维、精神、灵魂方面最接近的一位,高度契合的理念让她从一而终的崇拜到迷恋。
在戴梦岩与叶子农公开关系的那段时间,她断定他们不可能走到一起,而自己则劳心劳力的创建属于自己的事业,为的就是将来能与叶子农有一个安稳的家;为什么她不像戴梦岩那样勇敢的追逐属于自己的幸福?因为她知道,仓促的感情对于叶子农来说本身就是一个错,她懂叶子农,她需要等,等那个恰当的时机。然而,当方迪在餐馆的电视新闻中得知叶子农被枪杀的消息时,她痛不欲生,已经崩溃,心中的那个支点瞬间坍塌。
本书结尾时,方迪在山上买了个墓地,刻上自己的名字,墓地里面放着她跳舞的录像带和两个不锈钢打火机,她把他们两个人这辈子最真的喜好放在了一起,只为叶子农这个游魂在刮风下雨时进来歇歇;这是一种牵挂,更是一种寄托。可以说方迪真正实践了叶子农的那句“见路不走”,并且大获成功,但就在她觉得一切顺理成章时,天降噩耗,她整天期待、挂念的那个人却像是完成了一件任务一样永远的不辞而别了,不留给她一句对白。如果叶子农当初顺了布兰迪的意,如果当初叶子农不让乔治难堪,如果当初叶子农能够再晚点脱离戴梦岩的安全防护,那么他也许不会死,他本可以那样做,但却没那样做,因为他所做的一切都是他自己的“路”。方迪和叶子农都没走错,只是,方迪悟出了自己的“因果”,却输给了叶子农的“因果”。
我们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道”,悟透则通,通则可达。刻意追求,往往得不偿失,顺其自然,认清自我,才是你我的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