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健康,我相信每个人都知道环境很重要。
环境污染对身体造成的伤害众所周知,比如雾霾、农药、土壤污染。
可是还有很多我们根本不知道的“环境杀手”,无处不在,被我们的身体吸收,在身体里累积,对健康造成危害。
而当我们的身体出现了头痛、疲劳、月经不调,不孕不育、乳腺增生、子宫肌瘤等问题时,是否曾经想过这些症状与你所处的环境密切相关?
当听到医生说你内分泌失调时,可曾问过是什么导致了内分泌失调?
而作为NIAS营养学公众教育的重要一环——环境激素篇,将和大家一一分享常见的环境激素,然后给出相应的解决方案。
说到这里,我们不得不提到一个越来越流行的词——环境内分泌干扰物,更通俗的一个说法是环境激素。
那今天就先和大家来分享一下环境激素的背景、现状与发展状况。
“环境激素”一词,最早见于1996年由美国记者戴安·达玛诺斯所著的《我们失去的未来》一书,引起了美、欧、日等发达地区和国家对环境激素问题的重视和研究。
1998年欧洲环境毒理和化学学会年会将环境激素定为大会的重要主题,使得环境激素迅速成为国际研究的新热点。
近20年来,不仅越来越多的研究证实了环境激素的危害,而且对于其作用机制也有了越来越清晰的认识。
环境激素是指环境中存在的一些能够像激素一样影响人体内分泌功能的化学物质的总称。
此类物质具有很弱的激素样作用,却能影响到包括人类在内的各种生物的生殖功能、生殖器肿瘤、免疫系统和神经系统的发育以及正常功能的发挥。
环境激素对人体的危害,主要表现为含有这种激素成分的物质,被人食用或使用后产生的不良反应。
比如化妆品、洗浴剂、洗涤剂、瓜果、蔬菜、肉类、食品等当中的环境激素进入人体时,会干扰人体正常的内分泌功能,从而引发内分泌紊乱,造成人体正常激素调节失常。
说的简单点,现在常见的很多健康问题都与这些环境激素有密切关系。
环境激素可能影响着整个人类的繁衍。
多项研究显示男性精子的活力已经远不如100年前;女性子宫内膜症及不孕症者增加;肥胖已经成为世界流行病。
越来越多的人患上了多发性卵巢囊肿;子宫肌瘤,免疫系统失调及罹患癌症更是愈演愈烈,影响人群数量越来越大。
只是我们之前更多的是得病之后对症治疗,却没有想过根源也许就在我们每天的日常生活中。
这些环境激素不仅广泛存在于我们周围的空气、水、食物、家具、洗涤剂、杀虫剂中,而且它们中的大多数还具有累积效应,造成的影响可以传递给后代。
因此危害之大远远超过我们之前的想象。
那该怎么做呢?最简单的也是最有效的方法就是避免伤害。
而要避免伤害首先要做的就是保护环境。
尽量减少使用一次性用品,尽量少使用塑料袋,尽量减少包装。
因为这些都会产生很多的垃圾,而垃圾(特别是废旧塑料制品垃圾)的焚烧能产生大量二恶英,释放大量环境激素。
其次是个人习惯的改变。
比如不要加热聚氯乙烯塑料做成的饭盒;不要使用含有双酚A的奶瓶;不用泡沫塑料容器泡方便面。
多用肥皂,少用洗涤剂;简化房屋装修,小心各种室内污染物;少用农药;少吃近海的海鲜;少吃激素含量高的禽畜肉。
人体的自愈能力是非常强的,只是毒素太多的话,身体也受不了,如果超负荷运转,自然就出问题了。
所以提高人体的排毒能力和免疫系统的防御能力,就成为健康生活保障的必要部分了。
通过营养干预的方法来提升整体的健康状态,尤其是有效的排毒,则可以减少这些环境激素对身体造成的影响。
希望我们今天的分享能帮助您了解环境激素。
图片来源:Google、百度图片
参考文献
[1]Darbre PD. Endocrine disruption and human health. New York: Academic; 2015. Overview of EDCs and human health which sets the bigger picture.
[2]Heindel JJ, Schug TT. The obesogen hypothesis: current status and implications for human health. Curr Environ Health Rpt. 2014;1:333–40
[3]Janesick AS, Blumberg B. Obesogens: an emerging threat to public health. Am J Ob Gynecol. 2016;214:559–65.
[4]Rutkowska AZ, Diamanti-Kandarakis E.Polycystic ovary syndrome and environmental toxins.Fertil Steril. 2016 Sep 15;106(4):948-58.
[5]Oppeneer SJ, Robien K. Bisphenol A exposure and associations with obesity among adults: a critical review. Public Health Nutr. 2014;14:1–17.
[6]Katz TA, Yang Q, Treviño LS, et al., Endocrine-disrupting chemicals and uterine fibroids.Fertil Steril. 2016 Sep 15;106(4):967-77.
[7]Santangeli S, Maradonna F, Olivotto I, et al., Effects of BPA on female reproductive function: The involvement of epigenetic mechanism.Gen Comp Endocrinol. 2017 May 1;245:122-126.
[8]Heindel JJ, Blumberg B, Cave M, et al., Metabolism disrupting chemicals and metabolic disorders.Reprod Toxicol. 2017 Mar;68:3-33.
本文由NIAS营养学国际研修的专家提供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