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快要结束之际,我突然发现了人生的一大遗憾。为什么当年憋论文时没遇见《教授为什么没告诉我》这本书?明明在2007年就出版了!
我不是在抱怨自己的导师不指导我写论文,相反导师给了我极大的鼓励和支持。但我总觉得若早点儿结识本书,对写论文的误解一定少很多,同时也不至于让曾经的自己承受那么多心理压力。
《教授为什么没告诉我》的作者毕恒达是一位资深的学术论文指导老师。他以自己指导历届学生做硕博论文的经历和心得,将论文写作所需的知识以及可能遭遇的心理压力一一道来。尽管作者力求以轻松有趣的风格来阐述一系列难题,但通过本书,我们还是可以看出“写作绝非易事”。
作为硕博在读的学生,一定的学术研究能力是必须要有的;然而仅有能力还不够,你还得有毅力,不然在做论文的过程中,各种细枝末节的东西会直接将你搞晕;可是有能力和毅力还不够,你还得擅于排除思想压力:时不时地感觉自己的东西毫无价值,担心导师看了会大加批判;写到一半,惊觉跟学姐学长的课题有内容重复……
我真差劲,根本不适合搞学术!老天,我写来写去都是废话,还能如期毕业吗?不能如期毕业,爸妈、亲戚、对象、同学会怎么看?当初为什么要费心费力读研而不早点去工作,真是自毁前程!如果你觉得以上心理描述很夸张,就去各类研究生论坛看看吧。还有那些因压力过大导致抑郁的例子真是数不胜数。正如书里提到的,很多人从对论文的思考和烦恼发展到了对于人生的思考和烦恼,进而频频怀疑人生。
虽然毕业已久,可是一想到之前写论文时的苦恼、焦躁、无助,我就倒吸一口凉气。不过反过来一想,也会有很强的幸福感:幸亏毕业早,不然这时候还在论文写作之旅上挣扎呢!老实说,我并不讨厌写论文,我只是讨厌在写的过程中忽然惊喜、忽然怀疑的精分状态。喜的是偶尔能从出其不意的文献中找到一点线索,疑的是“我写的东西究竟有没有价值”。
尽管老师一直强调,文史类的论文不可能像科技类论文那样产生立竿见影的经济价值,我仍然常为自己辛辛苦苦敲下的每个字担忧,并时常自问:如果这些研究内容根本无人关心和阅读,我所做的一切努力难道仅仅是为了拿个学位证书?虽然当时很清楚,自己绝对是因为喜欢某个课题才展开研究和写作的,但那段时间就是常常陷入投入精力做论文值不值、对不对的思维怪圈。
对我来说,研究主题的确定不是问题,因为既然确定做某个课题,肯定是因为感兴趣和熟悉。然而据观察,就连这一关也有很多人过不了。记得当年老师通知准备开题报告时,好多人就在群里抱怨:为什么要自己选题,老师指定不好吗?当然不好!老师扔个题目给你容易,可你确定能接招么?又或者:我根本不知道自己喜欢什么,我对所有的学科问题都很关注。这种情况也很可怕。看似知识面广,其实没有问题意识。
所以,对于研究与写作这种工作,我们得先树立正确的态度。在树立正确态度的基础上,才有可能将复杂的任务一步步展开来进行。为什么说“有可能”呢?因为即使你将以下内容背得滚瓜烂熟,还是不能保证在写作过程中不遭遇各类心理焦虑和技术难题。但是请记住:如果你不得不写研究论文,准确理解科研规则并试着去践行是我们唯一能做的事。
第一,研究的是什么。要知道,有很多研究并不是去发现原来所不知道的事物,而是去发现原来自己并不知道某些事物。也就是说,研究不一定是去探讨未曾触及的新世界,而是在想当然的事物中发现新观点,指出原有的偏见。
因此,研究不只是对于“外在”现象的了解,它其实反映了我们的先前理解。其间必然导致了研究者的自我学习与转变。因为研究是一个资料搜集、分析与写作的循环回馈过程。资料搜集为的是回答研究发问,资料分析有助于引导下回合的资料搜集,写作本身就是一种分析方式,彼此互相影响和作用。
第二,如何确立研究主题。1.定一个粗略的方向,然后透过阅读和讨论慢慢聚焦。2.一开始就有非常具体的研究对象,但仍然需要阅读与讨论(近期内重要的期刊论文、论文后的参考书目、论文后的未来研究建议等)。注意!研究主题的选择,一定要与自己的兴趣和热情所在相关。否则,谁都不可能进行长期的观察与探索。
第三,如何看文献。看文献当然很重要,但是要谨记:研究者要利用文献,而不是让文献利用。因此,如何从文献中得到启发,对之保持高度的反省能力,且对新观点保有开放的态度,是我们必须不断自我训练的课题。总之,研究者需要开放心胸,而不是脑袋空空。
研究者最好能够进行前人所没有做过的整合性看法。不仅描述,也要批判。了解先前研究和理论的研究发问何在、是否有漏洞或矛盾、而你的研究如何能够提出原创的贡献。不要被权威震慑住,要试着提出自己不同的看法。
第四,如何写文献回顾(综述)。一定要对阅读过的文献进行组织和整合,而不是直接罗列。最好用自己的文字说明论文的主旨的重点,并且只写和本论文直接相关的文献。其目的是说明本论文在相关学术领域里的位置,并据以导出本论文的主要研究问题所在。可能是对既有理论的修正、补足、测试,也可能是建立一个新理论。
第五,研究方法的选择。方法本身没有优先性。一般来说,前言用来点出论文研究的大方向,在这个研究方向上回顾既有的文献,并站在既有理论的基础上,让自己有比较适当的理论观点来对这个研究议题进行发问。而有了清楚的研究发问,才知道哪种研究方法是合适的。如此,前言、文献回顾、研究发问、研究方法才会环环相扣,有逻辑关联。
第六,发现与分析。1.关于引用。一定要说清楚为什么要引用这段资料,交代其意义和启发。2.发现与分析是整个论文最核心的部分。除了资料呈现,应向读者解释如何理解和解释这些资料,以及研究结果和既有理论的关系。这一章应和文献回顾相扣,是验证或否定了之前的理论?还是修正、补足,重建了新理论?都逐一交代清楚。另外,分析时要尽量细致,从多个方面来展开。避免想当然或者仅选取自己熟悉的概念。
3.关于分析能力。分析的能力不仅关乎研究方法的训练,也与研究对象的相关理论的掌握程度有关。所以,永远别怀疑读书的重要性。分析理论敏感度的训练在于广泛的阅读(包括各种学术理论、小说、电影等),丰富的生命历练以及学术研究的操演。
第七,结论与展望。结论并不是把研究发现章节中的东西重复一遍,而是要将研究结果进一步理论化。具体来说,要回答下列问题:论文做完是否回答了你原来的问题,为什么?你的研究发现与分析可以跟理论产生怎样的关联,是验证、否正、修正过往理论,还是丰富了它的意涵?你的研究与前人(本土、海外 )做过的诸多研究有何关系?若继续将这个课题拓展下去,从哪些方面入手?
学无止境。研究也一样,即使做完了,总是有所局限。但是既然在某一领域做了研究,就会让我们看到没研究之前所不知道的问题,并得出新观点。未来的研究方向,应该建立在论文的研究基础之上,进而发问,也就是要能问出别人没做研究所问不出来的问题。
总之,永远在路上,才能有邂逅。这正是持续研究的迷人之处。教授没告诉你不要紧,毕竟你愿意的话,本书可以很好地帮助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