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自我观察》有感
在系统排列工作坊上的最后,盛会老师经常经常会说:“带着这份觉察,回到生活里。”
觉察是什么东西?我既没有抄笔记,也没有记住什么东西?我回到生活里要做什么?
直至我看到一本书——《自我观察》,我一下子豁然开朗了。
坦白讲这本书有很多我读不懂的地方,但也有很多我读的懂的地方。带着看不懂,我居然也看懂了很多东西,尤其是关于觉察这部分。
【觉察是什么东东?】
我们习惯于观察别人,观察周围的环境、事物,确忽略观察自己。我们学了很多理论、知识、技能,唯独没有学习过“自己”这门功课。了解自己似乎比考上博士还要难。
耶稣叫它“见证”;奎师称此为“冥想”;佛陀说这就是“觉察”,本书作者的师傅葛吉夫称之为:自我观察。
总之,它就是默默的发生着,不需要用语言表达,是一种内在的声音,一种专注的祈祷,抑或又是行动中的冥想。
它发生在我的身体里、血液里、皮肤里,可我确从来没有见过它。
【我为什么要觉察?】
当然,我可以不觉察,不观察自己。
一直以来我就像一部机器人一样机械地、无意识地活着。你千万别触碰我的按钮,否则我只会被预定的程序操控,不断重复我的模式。
我我睁着双眼却看不见它们,我也无法控制它们。我可以去伤害他人、伤害环境,甚至伤害自己。我好像是醒着的,却和睡着了没有什么分别。
不是吗?我就是这样生活了三十二年,我抱着“我就是这样的人”的人生信条过活,你要是让我不爽了,我要么跟你吵架、打架;要么一个人郁闷憋屈。我还擅长于转移注意力,我可以抽烟、喝酒、吃东西,我管这叫排解情绪。
可是为什么下次我还会这样?心情越来越燥、关系越来越差,还委屈的要命,觉得全世界都欠我的。
我努力挣扎,努力与之抗争,却在命运里迷失了。我告诉自己:江山易改,本性难移;这个世界上没有人理解我。
真的是这样吗?我用尽了所有努力,唯独没有做的就是了解自己,从没有问过自己的心:你发生了什么?
《观察自己》这本书给我打开了一个新世界,作者从哺乳动物的特性讲起,介绍了哺乳动物的群体性和受制于习惯两大特性。
这两个强大的力量,让所有哺乳动物有着强烈的群体归属意识,需要认同,不会为自己思考。如果背离群体为自己思考,就会被群体排斥。这等于给哺乳动物宣告死刑。
哺乳动物为了安全,为了活着必须跟随群体,有时候甚至是盲目的被引入悬崖或者引向死亡,也要追随群体而去。
这让我意识到了,自己是多么害怕与父母不一样,与家庭不一样,与别人不一样。在不同的群体里,我作为一份子必然也有上述特性,这是哺乳动物的天性,无法了解观察自己。
书中有一个小例子:一只食草动物被羊群孤立了。这等于死亡近在咫尺。食肉动物很快就可以捕食到它。好像一个人被家族抛弃了一样,孤单、害怕、无助,危机四伏。
难道我们走投无路了吗?难道我们要一生像动物一样的活吗?
书中强调,人是唯一可以觉察的哺乳动物。虽然这不是天性,但是我们可以习得这样的能力,只要你可以有意识的努力,有勇气,把注意力投向自己,你就能够走在觉察的道路上,会带着自己的灵魂回家。
【我该怎么觉察?】
知园老师说:很多人在觉察时候,会陷入几个误区:
一、只察不觉的“花洒”。
觉察变成了内在的指责,好像内心在开批斗会了。盛华老师说就好像拿一个小刀不停地戳自己,最后把自己的心戳成淋浴花洒一样。
二、只觉不察。
完全被感觉的洪流吞没,最后随波逐流。我的理解就是只关注了身体和情感层面的变化,还不够深入和透彻。
三、活在过去。
知园老师说这种是最糟糕的,只看到现在的表现是过去的创始造成的,不但不去面对,反而成为现在可以变本加厉的理由,可以理直气壮的攻击别人。这让我想到了,子女经常责怪父母,都是你们离婚了,看我现在过得多惨。
本书作者对如何察觉的观点是:由于无意识反应得长期惯性和长期的用情绪给习惯以力量,这个习惯是很坚固的,即使你已经开始觉察,习惯(旧模式)仍然在。
我们要改变习惯吗?不,不是的,我们改变的是我与习惯的关系。
首先要明确知道,我不等于习惯,他们不是我,摒弃我就是那样的这种惯性的认同。
其实,就是客观的看待他们。不带评判,不带对抗。不去拿小刀使劲戳自己,也不受困于感觉的洪流不能自拔。更不能到处追责,好像拿着一件终极武器,对付别人,活在过去。
由于习惯是有惯性的,所以它会重复,也就是说它可以预测。
本书的作者提出,我们可以研究自己的身体、了解自己的习惯、辨别它存在的模式。从身体、情感、理智三个层面开始了解自己,让自己更有意识。
至此,无意识渐渐开始觉醒,我们内心更加宁静、稳定,我们可以有机会调整自己的语气、行为、情绪、思绪;我们有时间可以最好准备;我们可以选择和过去不同的方式作出反应。
作者还特别强调,要去体证。不要盲目信仰别人,而要去亲身体验,务实的去观察自己,从盲从和不为自己思考的习惯中解脱出来。
知园老师说:“如果觉察让我们的心更坚硬而不是柔软;更沉溺而不是更清晰,更想去控制别人而不是理解宽容,这样的觉察有什么用?通过觉察,看到自己,和自己和解,和他人和解,这样的觉察才会滋养我们。”
这让我深深体会到在《懂得爱》这本书里看到的一句话:因为懂得,所以慈悲。我想说:因为觉察,所以善良。
在觉察的道路上,哪怕看到的是“赤裸身体,裹着残破单子,留着口水,肮脏的疯子”;哪怕“翻转一块石头,发现下面爬满蠕虫”,也不要去介意和踩踏它们。
因为透过它们,
我们才可以邂逅“天使”与“蝴蝶”。
“唯一的出路就是回家,回家路虽然很难,但你别无所求。”
带着觉察,回家。
(2016.3.16 竹筠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