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这一辈子再成功,只要有一件事儿没干成,死的时候就闭不了眼,那就是子女教育。
人这一辈子即使一事无成,只要有一件事干成了,死的时候就能闭上眼,也是子女教育。
因此子女教育也被称为“闭眼工程”,子女教育好的便是希望工程——为国家培养出一个好公民;子女教育失败的就成为“豆腐渣工程”——子女不能为国家做贡献,甚至铤而走险,成为危害国家和人民的害群之马。
可见子女教育的重要性,父母作为孩子的第一个老师,对于孩子的健康成长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正如阿德勒所言:家庭是孩子的第一道防线,学校是孩子的第二道防线;衡量教育是否成功,关键在于我们与孩子的每一次互动是否都让他感受到了归属感与自我价值感。
我们永远不要低估自己对另外一个生命个体的影响。不要认为只有和孩子严肃地谈话、训斥他、警告他的时候,才是进行教育,其实我们在生活的每时每刻都在教育他、影响他。
我们怎样穿戴,怎样同别人谈话,怎样谈论别人,怎样对待朋友和敌人,怎样对待工作,怎样面对困难……这一切对孩子都有着教育意义和影响。
因此为人父母,只有爱和陪伴是远远不够的,我们要和孩子一起成长,更要成为孩子的引导者和好朋友,这就要求我们像老师一样“备课”——学习孩子在不同年龄段的表现、需求及应对方式,通过交流沟通了解孩子的心理动态、思想活动,除了提供必要的物质条件,更要了解其精神需求。
那么,我们的家庭教育应该注重什么呢?
下面我们从三方面加以了解。
1、希望孩子做到的,父母要先做到,成为孩子的榜样。
16岁就获得《中国诗词大会》冠军后,被誉为“国民才女”的武亦姝一时红遍大江南北。但是她丝毫不受影响,甚至婉言拒绝北大校长送来的保送资格,而是回到学校继续努力学习,于2019念被自己向往的清华大学录取。
这个“别人家的孩子”被很多家长当作自家孩子学习的榜样。而武亦姝并非天赋异禀,这些成绩的取得离不开她父母的培养。
武亦姝出生于一个知识分子家庭,父亲是一名律师,母亲是一名美术教师。父母对孩子的教育十分重视,希望通过兴趣培养等方法,让孩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而当时的武亦姝好动、贪玩、“不听管教”。她的母亲便开始琢磨要为孩子树立一个看得见的榜样,在日常生活中影响她、引导她。
于是每天晚饭后,父母一起看书学习,为孩子创设“全民学习”的氛围,引导孩子参与进来。
从此,背诗歌、读成语故事……武亦姝乐此不疲,不仅书本知识掌握得好,成为学霸,还有了文学积累,成为名副其实的才女,为她后来参加《中国诗词大会》奠定了牢固的基础……
孔子说,人之初“性相近,习相远”。“性相近”说明每个孩子在生命的最初都是一张白纸,关键是看父母给他涂上什么颜色——即家庭的教育方式导致“习相远”,父母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会影响到孩子的认知。
所以,望子成龙,望成凤的我们,不要只停留在对孩子的殷殷期盼中,而是做到:希望孩子做到的,父母要先做到,成为孩子的榜样。
2、好习惯是孩子命运的方向标。
习惯就是习以为常的行为,是一种稳定的经过反复练习形成的语言、行为、思维等生活方式,它是人们头脑中所建立起来的一种条件反射。
福特大学毕业后去一家汽车公司应聘,一同应聘的几个人学历都比他高,福特感到自己没戏了。
忐忑之中他敲门走进董事长办公室,发现门口的地上有一张纸,他本能地弯腰捡起来看了看,确定是废纸就顺手扔进垃圾箱里,董事长看到后就录用他。
就是这么一个简单的动作,成就了福特,使福特有机会创建以自己的名字命名的公司。福特公司不仅使美国汽车产业在世界上独占鳌头,还改变了整个美国的国民经济状况。
福特的成功貌似偶然,实则必然。他下意识地捡起废纸的动作源于一种习惯,不难想象福特在日常生活中看到地上的废纸或者垃圾就捡起来扔到垃圾桶里,习惯到和吃饭、睡觉一样自然,不然在感觉应聘没有希望的前提下,还能捡起地上的废纸呢?这仿佛是刻在骨子里一样 ,不受情绪、环境、境遇等任何因素的影响。
正所谓:播下一个行动,将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种习惯,将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将收获一种命运。而好习惯就是孩子命运的方向标,指引孩子在前进的路上发出光芒,温暖别人、照亮自己、脱颖而出。
3、尊重、理解是亲子关系的纽带。
美国精神病学家威廉·哥德法勃曾经说过:"教育孩子最重要的,是要把孩子当成与自己平等的人,给他们以无限的关爱。"
鲁迅先生就做到了尊重和理解孩子。
一次,鲁迅在家中请客。在吃鱼肉丸子时,客人都赞不绝口,说新鲜可口。
鲁迅的儿子海婴边嚼鱼丸边说:“鱼肉丸子是酸的,你们为什么都说新鲜呀?”
妈妈以为小孩子胡说捣乱,就批评孩子,孩子气愤地说:“你们大人撒谎!”,说完气呼呼地走了。
鲁迅听后赶紧把孩子咬过的那个鱼丸尝了尝,果然不怎么新鲜,便感叹道:“孩子说不新鲜,我们都不调查就否定是不对的,看来我们都得尊重小孩子呀。”
由于孩子的阅历和表达等因素,与父母的语言并不完全同频,所以当孩子表达不同意见时,不可耍家长威风,认为孩子在胡说而训斥,这样会让孩子的自尊心受伤。而是平心静气地从孩子的角度出发思考一下:孩子为什么要这么做?还要认真倾听孩子的想法,从孩子的角度考虑他的想法,才能很好地沟通交流。
孩子是一个鲜活的生命个体,和大人一样有丰富的情感和思想。只有充分尊重孩子,才能使他形成自尊、自信,懂得尊重他人。
写在最后:
北大学霸吴谢宇弑母案让我们震惊之余,想到马加爵因一点琐事对同窗四年的好友痛下杀手,还有林森浩在饮水机中下毒害死了自己舍友……
这些学霸们从神坛跌落,成为阶下囚,除了他们自己的认知以外,原生家庭的影响难辞其咎。我们无法了解他们的在成长过程中经历过什么,但是他们的事件为我们敲响警钟:为人父母,要了解尊重孩子,自己努力学习,成为孩子的榜样,引导孩子养成好习惯,尤其是孩子的精神追求和心理健康。不要把孩子培养成只会学习机器、不懂感恩和敬畏的空心人!这样才能不让吴谢宇事件重演!
为了更好的地培养孩子,把“闭眼工程”——子女教育,变成希望工程,而不是“豆腐渣工程”,我们要协同学校、社会合力,培养孩子成为合格的公民:
三观正、知感恩;
有责任、敢担当;
敬畏生命守规则;
身心健康有格局!
声明:内容文字为原创,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图片来自网络,有侵权必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