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3种个人商业模式里,最高级的是第三种,即,“购买他人的时间在卖出去”。
其原理很简单:既然自己的时间是有限的,那么购买他人的时间起码可以突破时间总量的限制。其原则也很简单,低买高卖这实际上是一切商业模式的共通之处。
前面说过:
创业和投资,事实上就属于购买他人的时间的卖出去的个人商业模式,你自己创业做老板招聘一些人为你做事,本质上就是购买了那些人的时间,利用你购买的这些资源创造点什么。产品也好服务也罢,再把它卖出去,而投资人购买的本质上也是时间,创业者的时间也可以说是更有能力的时间的一部分,在想办法再将其卖出去,从这个角度来看,我们也可以理解为什么“投资人首先看重创业者的素质”,然后才是创业者所选择的方向了。
能够成功创业的人和能够成功投资的人,在人群当中肯定只占极小的比例,课为什么说“最高级的个人商业模式事实上人人都在用”呢?因为这是事实啊!
往我们花钱购买他人服务的时候,本质上就是在购买他人的时间,一边自己的时间不被占用,还记得服务行业的所谓缺陷吗?在那个领域,绝大多数人每分时间只能出售一次,于是当我们花钱购买服务的时候,就从本质上避免了将自己的时间花到哪些只能将一份时间出售一次的人所做的事情上,所以第二种个人商业模式(同一份时间出售很多次)并不是大多数人能够用得上的,甚至是大多数人终生无法掌握的东西。可与此同时,事实上任何人在任何时候都可以运用更为高级的第三种个人商业模式——这真是个令人惊人的现象!
然而,在仔细观察一下就会发现,绝大多数人从未把“花钱购买他人的时间”(在他们看来是付费购买商品或者服务)当成自己的个人商业模式来处理(事实上,他们脑子里根本没有个人商业模式这个概念),当然就从没意识到这件事还需要更深入的琢磨才可能不断优化。
从2016年下半年开始,我频繁的使用一个叫做“助理来也”的微信服务号。他是干什么用的呢?很简单,我用他可以花五元钱找人帮我去星巴克排队麦咖啡,然后送到我的手中。想想看,有多少你想喝杯咖啡,到此星巴克一看,人太多,等不起于是就算了。花五元钱,节省10~20分钟——我的十分钟怎么连五元钱都不止呢?若我正在写文章,十分钟我能翘楚几百上千字呢。要知道,按照2016年我的收费专栏的收入计算,每个字差不多值两千元。所以,我怎么能不喜欢这个服务呢,他实在是太值了!
不同人的思考角度、思考根据、思考质量差异巨大,很多人从来没有认真想过,“不肯花钱购买服务宁愿用自己的时间省下那些钱”这种做法,更合理的依据应该是:确定自己的时间价值抵不上那个时间消耗。只有在这样的时候,“不花钱才是合理的”,然而看看绝大多数人的选择就知道了,他们不是这么做的,也不是这么想的,他们甚至根本没想过。于是,他们天天在做不合理的事却不自知。
在许多年以前,我就不太理解为什么“书太贵了”,甚至嚷嚷着“买不起”。要知道,书可是天底下最便宜的东西啊——即便是书涨价了好几倍之后。另外,长期以来,中国的书价也比外国的书价便宜很多。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原因并不是人们浅薄地以为的“中国人不重视知识”,真正的原因只有一个——销量足够大。我们已经知道,写书是少数可以把自己的“同一份时间出售很多次”的方式之一,那么,既然能够“多销”,就可以“薄利”,如果能够“多销”很多,就可以更“薄利”——这才是书价比国外的便宜很多的根本原因。从这个角度来看,一个精英人士花时间认真写出来的书,包含知识的结晶,却已接近纸张的价格销售——贵吗?怎么可能!这时候,付费就是捡便宜啊!归结成公式化的语言是这样的:
能被批量销售的时间更值得购买——他们实际上无比廉价。
除此之外,“能被更大规模地批量卖出的时间”更值得购买,因为“更大规模的销售”,以为着“更大规模的认可”——已经有很多人帮你验证了质量,岂不是更放心?(虽然也会有列外,可什么事没有例外的呢?)
要想认清“付费才是捡便宜”的本质,核心在于认同这样一个不等式:
时间>金钱
也就是说——若你认为“时间比金钱更重要”,你会做出一些决定;反过来,若你认为“金钱比时间更重要”,你会做出一些截然相反的决定。
我们在回头看,为什么“花钱避免将自己的时间花费到‘一份时间出售一次’的事情上”是值得的呢?要想清楚:把时间花在哪里才最划算?
把时间投资到自己的成长上最划算。
因为在第一种个人商业模式中,个体的价值决定了时间的价格(估值),所以,在所有人都出售自己时间的情况下,如果你能不断提高自己的价值,那你就赚到了——肯定不是赚到了,单终将赚到——这一点毫无疑问。还有一个极为重要的因素是绝大多数人根本想不到的:
如你笃信自己将来能赚到的钱(成长的重要指标之一)的数值变化回像复利曲线一样,那你就能明白:在早期,无论费多大劲攒下来的钱,都只不过是“小钱”,一二十年之后,那一点点钱完全可以忽略不计了。
相信你已经看出来了,这就是“捡了芝麻丢了西瓜”的另一个版本。
把时间投资在自己的成长上,是在提升自己的价值。若只是为了省下一点点钱二吧时间花费在那些不必要的事情上,却因此耽误了成长,那就要多吃亏就有多吃亏了。可惜,绝大多数人正在这么做,把自己有限的脑力花费在那些:鸡毛蒜皮上。
时间和精力都具备排他性——用在这里,就不能用在哪里;用在哪里,就无法用在这里。
这就是绝大多数在某个领域成就非凡的人都显得有点“弱智”,甚至看上去“生活不能自理”的重要原因。他们关心的不是生活琐碎,二十那些更重要的事——其中必然包括自己的“不断成长”。
成长的方法是什么?答案只有一个:学习。在有意义的人生中,貌似没有什么比这两个字更重要了。习得每一个技能,都是在给自己赋能,让自己拥有更强的能力,拥有更多的技能,就是拥有更多维度的能力。人类之所以能够进步,能够成长,就是因为人类具有学习能力。甚至,在我的世界里我把“学习”、“进步”和“成长”统一称为“进化”。
形象的讲,每当你习得一个新技能的时候,你就进化成了另外一个物种:学会了开车,你就进化成了腿更长的物种;学会了外语,你就进化成了视野更广阔的物种;学会了演讲,你就进化成了嗓门儿更大的物种;学会了写作,你就进化成了声音更有穿透力的物种;掌握了统计和概念理论,你就进化成了更清楚认识事物本质的物种;熟悉了统筹的方法,你就进化成了具有“三头六臂”的物种,就能比别人多做很多事情;深入研究了心理学,你就进化成了能更准确的理解整个世界的物种;悟透了现代金融理论,你就进化成了在当前这个金融时代更受恩宠的物种......
总是有人慨叹:“同样是人,差异怎么那么大呢?!”,其实原因很清楚:虽然头顶同样的蓝天,教材同样的大地,呼吸同样的空气,同是“人模人样”,但每个人类个体往往不属于“同一个物种”。人与人之间的差异,常常是“物种之间的差异”——否则差异怎么会那么大呢?逻辑非常清楚了:
- 既然——你的目标是“终有一天不用再出售自己的时间了”。
- 那么——你的行动就应该是“想办法合理的逐步减少自己出售时间的数量”。
- 所以——方法就是在能用钱换时间的时候用钱换时间。
- 进而——将剩下来的时间全都“投资”,到自己的“持续进化”上去。
那么,学习有没有方法呢?当然有——要不我怎么会主张“学习学习在学习”呢?
“学习学习在学习”中的第一个“学习”是名词,第二个是动词,第三个是还是动词,意思是说:我先把“学习”(名词)这个本领“学习”(动词)好,“在”继续“学习”(动词)。
而这整整一本书,根本目的就是提高你的学习能力,甚至要让你的学习能力更上一层楼:让你进化成一个操作系统能够不断升级的物种,即,操作系统具备自动升级功能的物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