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一气儿看完了《无声告白》。真的是一本很不错的书。他们一家子的生活从一开始就有点扭曲,出了错。当然这样的混血家庭放在现在是根本不会成什么问题的,但在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混在金发碧眼白皮肤的美国人中的,矮小的黄种中国人是多么的“与众不同”。詹姆斯从小就不合群,自卑,社交恐惧一直是他心中的一块痛。没有交往亲密的同学,同事,甚至与邻居的关系,也仅是限于让帮忙带会小孩。玛莉琳的出现似乎就是他生命的大转折。他恋上了这个美国女孩,从她那得到了从未有过的友好,温存与爱意。而玛莉琳自记事来可以说没有关于父亲的记忆,和母亲两人生活在枯燥的日常里。玛莉琳一直都表现出对母亲的不满,一直都想从母亲的期待中逃脱出来,她爱上了中国男人,这导致她和母亲关系的最终破裂。母女二人性格上的固执是相似的,不然不可能九年间一次见面,一个电话都没有。尽管当时几乎没人看好玛莉琳和詹姆斯的结合,但在深深陷入甜蜜爱情的他们眼中,没什么可以阻挡他们。他们有了内斯,有了迪莉亚。婚姻生活似乎是温馨美满。第一次转折就在于玛莉琳妈妈的去世。玛莉琳回到了她熟悉的那栋房子。妈妈的一生在她面前重现,她更加坚定不想和妈妈一样,在这世上什么都没留下,默默离去。她想起了未完成的医生梦:九年间忙着照料家庭,早已被抛诸脑后的医生梦。重筑梦的火花在她心中再次熊熊燃烧起来。这几乎使她陷入疯狂之中。放不下丈夫和孩子们,她也顾不得了。玛莉琳精心地准备了这次逃离。她设想的很完美:重新拾起课本,上课,做笔记,写论文,毕业,做医生。她真的一言不发地就离开了。这又是这个家庭命运的巨大转折。这期间每个人都发生了巨大变化,玛莉琳过的并不安稳,挂念着家,而且事实上她的学习也并没如想象般顺利,作者称这是一次‘唐吉珂德式的逃离’。詹姆斯,失去了妻子,完全是垮掉的状态,整日将自己锁在房间里,更别提照顾孩子们。一年级的内斯和幼儿园的迪莉亚,如此小的年纪,母亲的无情离去,可想而知对他们来说是什么样的心灵创伤。内斯无法融入美国孩子群,父亲的漠不关心,对他航天梦的粗鲁蔑视。
而无声告白,我想最大的方面,是迪莉亚对母亲的:只要妈妈回来,我会做任何让她开心的事情,只要能留住妈妈。过早成熟懂事的这种想法,注定了她一生的悲剧。
玛莉琳怀着第三个孩子汉娜归来。当迪莉亚告诉她,她把烹饪书给扔了的时候,玛莉琳仿佛看到了穿着白大褂的女儿的样子。一家子的悲剧正式拉开大帷幕。玛莉琳和詹姆斯将90以上的爱与关心都放在了迪莉亚身上,将自己未能完成的期望一股脑儿的灌输给了迪莉亚。迪莉亚只能接受,不能拒绝。她要维持住整个家,即使她并不喜欢生物,科学,听诊器,妈妈爸爸每天过度的关注。她压抑,孤独,内斯成为了唯一可以理解她的人。内斯虽然在父母那没有存在感,但是自己也在默默成长着,羡慕嫉妒妹妹的同时,也对她怀有深深的同情。相比而言,他要比迪莉亚幸福一些。但他们家最容易被忽视的还是汉娜,只能说她的到来时机不对。经历那次巨变,父母忙着培养关心迪莉亚,内斯和迪莉亚又都自顾不暇,汉娜就这样自己长大。这使得她会察言观色,不动声色的看着每一个人,这个故事的线索汉娜的视角是很重要的,一个孩童,却拥有不同于孩童的细腻敏感心思。
小说一开始就说迪莉亚死了。然后开始一层层剥开事实真相。细细的剖析每个人。
我看书的过程中,最大的感触还是玛莉琳对迪莉亚的教育方式。我害怕我以后会变得像玛莉琳一样,将自己没能完成的事,嫁接在我孩子的身上。而反观现实,大多数孩子都是无数课外补习班的常客,整天奔波不停。家长美其名曰‘让孩子赢在起跑线上’可又有几个敢说这不是他们盲目从众的攀比之心?而且对孩子而言,这真的不是负担吗?
这确实值得我们深思。
我们终此一生,就是要摆脱别人的期待,找到真正的自己。希望我们在摆脱别人期待的时候,也不要将自己的期待强加给别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