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时候,你提起这个名字,总觉得会有两个标签无形中的拘束了他,这两个标签,一个是“梁启超的儿子”,一个是“林徽因的丈夫”。
作为梁启超的儿子,他过早的站在别人的眼光里,但是仍旧不习惯成为中心,只是沉醉在自己的专业里,哪怕别人从来没有把他的事业当一回事儿,直到百年后,说起梁思成,我们还总是说“梁启超的长公子”。
成年后,他成为林徽因的丈夫,在妻子才女的光环下,他只是默默的研究着自己感兴趣的建筑学,哪怕成为中国最著名的建筑学家,可是在今天,我相信很多人说起梁思成,你还是会说“他是林徽因的丈夫”。
梁思成1901年出生在日本,那时候因为戊戌变法得罪了晚清政府的梁启超正在那里避难,于是梁思成的童年便在父亲的双涛园里度过。梁启超是中国近代史上的风云人物,头顶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史学家、文学家、百日维新领袖的光环,被公认为是清朝最优秀的学者,中国历史上一位百科全书式人物,而且是一位能在退出政治舞台后仍在学术研究上取得巨大成就的少有人物。
且不说其他,单说我们在中学课文里读过的《少年中国说》一文,便足以让人领略他的风采。同时,梁启超也是为人称道的好父亲。梁门九子,满门俊秀,尤其思成、思永、思礼三人名列院士,更是传为佳话。
梁启超特别爱孩子的,甚至是老顽童式的爱,他亲昵地称孩子们为“宝贝们”,还给他们一一起了绰号,如三子梁思礼叫“老白鼻”(谐音“老BABY”),五女梁思懿是司马懿,六女梁思宁是六六。这么多子女,自己又是百忙中人,梁启超处理亲子关系却游刃有余,开明的家风、平等的沟通是梁家子女俱成才的不可或缺的原因吧。
但是即便如此,受传统思想影响的梁启超相对来说也更加重视长子和长女的教育,所以无论是长女思顺还是长子思成,都是他手把手交出来的。而又因为梁启超的第一个儿子过早夭折,第二个儿子梁思成出生后又体弱多病,所以梁启超格外疼这个后来的“长子”。
孩提时期即便在日本,他也培养他们学习中文,回国后更是亲自教授梁思成学习国学,他教书除了传道授业,尤其重视解惑,以朋友的姿态去和孩子平等的交流讨论问题。他很会替孩子规划未来,有时候我甚至觉得梁思成是在梁启超的规划下一步步成长的,但是这种规划站在现在来看,对梁思成来说是正确且是最合适的。
这段做手术静养的日子,梁启超积极的为儿子调整学习方向,把当下儿子热心的那些事情放一放,掉头来研读传统孔孟国学经典,经过经典洗礼,原本的年少轻狂和因为车祸带来的郁郁寡欢全都不见了,梁思成的心慢慢平静下来,只等待来年牵手亲爱的徽因一起赴美留学。
1924年,梁思成去宾夕法尼亚大学学习的时候,中国建筑史还是一片空白,甚至在世界建筑史,中国建筑都没留下太多痕迹。而梁启超还是把一本《营造法式》寄给梁思成,希望对他有所进益。相信你是知道的,《营造法式》是宋朝李诫所著的一本书,写的是关于北宋京城宫殿建筑的营造手册,这本书堪称是中国建筑著作的鼻祖。
梁启超在给儿子寄去的时候也阅读了这本书,还在给儿子在信中写到“一千年前有此杰作,可为吾族文化之光宠也“。其实,梁启超可能不太知道,那个时候他就用实际行动给儿子打开了一扇研究中国建筑史的大门。
而父亲推荐的这本书的作者——李诫,给梁思成带来的影响究竟有多大呢?这么说吧,梁思成和林徽因1928年选择在3月21日那天举办婚礼,就是因为3月21日是宋代为李诫立的碑刻上显现的唯一日期,而他们的儿子名字叫“梁从诫”,意思就是跟随李诫,希望儿子和李诫一样做中国有影响的建筑学家。
父亲的关心和引导在某些时候是必要的,但可能更多,这种关心和引导对梁思成来说也是一种负担。爱之深,责之切,则为之计深远,想必是每一位中国父母的心声,但是对孩子来说,他们未必领情。
就在梁思成学成即将归国时,梁启超非常热心儿子的就业和今后学习的方向,每封信必探讨自己对梁思成的希望,并把这希望说的有理有据,可是总是收不到梁思成的回信。
当时梁思成和林徽因结束学业,顺道游历各国,权当度蜜月,通信自然是不方便,更何况每当梁思成不同意父亲的决定时,总是沉默,然后就是包容,天知道,在以后的岁月中,他能够对林徽因那么包容是不是因为从小被父亲这么锻炼出来的?
不过,这一次,他不打算跟父亲在信里理论,他打算等到回国当面和父亲说。那个时候梁启超和清华大学斡旋,希望当时没有建筑系的清华大学能够给梁思成一个建筑学的职位哪怕是美术学的职位也好,但梁思成当时想研究的是中国宫殿,梁启超觉得甚为不妥,他觉得中国的古建筑已经被毁的差不多了,而当时的社会环境兵荒马乱的,实在不适合做田间野外调查。
谁知当时国立东北大学刚好要成立建筑系,得知这一消息的梁启超立马行动,替远在万里之外的儿子做了一个重要的决定,接受了东北大学的职位。甚至都没来得及告诉梁思成一声,甚至连儿子的薪水他都敲定了。
这样的父亲有时候真有些霸道蛮横,在某些抉择上会把人给逼疯吧。但是梁思成很少和父亲起冲突,哪怕是在选专业、就业、谋事业这些人生大事儿上,他也是和父亲好言相商。自古诗礼传家,梁家也是如此,梁思成从小就对父亲特别孝顺,他甚至在后来回忆父亲时说“梁启超堪称是一位极为负责任的父亲”。
我曾经看过这么一段话,是对梁启超作为父亲的评价,说“他并不为子女展示虚幻的未来,他告诉他们生而为人的忧思与世界的混乱,要他们以德性涵养的功夫和理性的训练去行动。
而且无论在何种境遇下,都能够获得内在的快乐,这颇有以无生的彻悟做有生事业的味道。他像苏格拉底一样,训练年轻人的目的,并不是为了让他们能力杰出或成为“成功者”,而是启发他们的尊崇和节制,学习和创造,同时又不乏生之乐趣。”
就是这样一个父亲,在思成童年时,喜欢在晚饭后一边喝酒一边给孩子们讲古代民族英雄的故事,在思成少年时,开始注重他传统文化方面的教育,在他逐渐长大时,尊重他的意愿,让他出去看看更广阔的天地,而在孩子即将飞走时,又患得患失的想要拼劲全力许他一个更好的将来,这就是中国式的好父亲
梁启超去世比较早,他曾经说过60岁要歇业,专心教育后代,但是没想到57岁,他便故去。1929年1月梁启超去世,1929年8月,梁思成成为人父,他为女儿起名“梁再冰”,以纪念他故去的父亲梁启超的雅号——饮冰老人。
这么一个父亲,在外声名赫赫,在内堪称慈父,任谁有一个这样的父亲,都会压力倍增,现在有那么多星二代、富二代都改名换姓出来打拼,希望靠自己活出精彩,撕掉那个从出生之日起就被贴上的标签。
或许梁思成也这么想过吧,他避开父亲为他选的捷径,避开父亲有所涉猎的所有领域,选择一片空白的建筑业,独自开山,披荆斩棘,这种仗剑天涯,袖手天下的勇气又何尝不是想撕掉“梁启超长公子”的标签呢!但是即便现在,梁思成仍旧活在父亲的盛名之下,想必那也是幸福的吧,毕竟没有这样的父亲,中国建筑学第一人可能是其他人也说不定呢!
愛讀書,也愛旅行;
愛詩詞,也愛Guitar ;
愛書法,也愛写作;
我是Lindsay語絮,看书慢+写文也慢;
请叫我“蜗牛”小姐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