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结——你在高原

      首先我必须得承认,这是我读过最长的一部纸质版的书籍,第一眼在图书馆看见陈列的它,生起阅读的兴趣,两年半,平时留给读书的时间不像计划中的那么多,但是还是沉浸种吭完了,我觉得这是一种融入青春的情感,如果说记忆最深刻的书籍,我想在我一生中大概会是这一本了,让我第一次真正感受到了那种,跃然纸上的,炙热,斗争,热爱,纠结,悔恨,欲望,情爱,好像真的在书中,置身于主角所在的时代,承受主角所受的压力,消磨,泯灭的意志,和喘不过气来的压迫虚脱感,合上书,庆幸自己所在的时代,庆幸自己的热爱和所努力奋斗的方向,以及这个公正和平的时代,先是实实在在让我有了在属于我大学年纪里的一种叫做感恩的情绪,这本书获得过第八届茅盾文学奖,在12年接受采访的时候,张老师说,现在的孩子沉迷于网络的虚幻中太多太多,这是非常脆弱的。而我,想通过这部作品,把具体现实、把心中那一片山川大地,送给他们。”书中描绘了太多太多乡土,大山,河流,可以清清楚楚的感觉到作者对这些山河的热爱,以及在当时那个年代,看见树木的砍伐,企业工厂横生,社会杂乱,一切在眼里的事物,都像是个孩子一样,苦苦找寻着成长的办法,让我对这本书有了初恋一样的感觉,就像我完整读过的第一本修仙类的电子小说,在初中那个年纪,真的觉得这是世界上最好的一本小说了,可是当我渐渐接触到更高层次的作品,阅读的要求,偏好,和乐趣也就随之提升,但当年那种心情那种读书的感觉难道就要被现在的我所摒弃吗,不是的,那本书还是那本书,在我的心中还是一样有着不同寻常的地位,所以,在去看这本书评书之前,我要先讲自己的感觉抒发干净,不会让自己去受到后面看到评价的影响,至少做到在对比中找到那个更好的评价。

    首先这本书是以宁伽为主线展开的,讲述了对自己父亲的追忆,以及自己爱情,挚友,事业,血脉,对这个时代黑暗势力的反抗,回忆,追溯,是一个内心强烈,固执,热情的人,从他的身上看出了当时那个时代一类人的精神品质,那个时代里,在战火与和平,新旺交替的时代,各色的人物以及的性格,有趋炎附势的小人,有无恶不作的坏蛋,有被权利熏心的商人,有在黑白之间焦灼的当权者,有真挚,不屈,永不忘初心的革命老人,也有被时代污浊堕落的年轻人,究竟是时代造就了他们,还是他们造就了时代,这或许是一个鸡生蛋的问题。有老人们经历过战火和解放,在新时代里的自豪和他们老年生活的奢靡堕落,无恶不作,也有清苦一生,到死也不屈服,不习惯享受和温床,宁愿在最贫苦的地方,早出晚归的种地,享受草长莺飞,和对时代一些现象的眼不见心不烦,还有年轻人的叛逆反抗,与这个世界好似格格不入,作者是将情感都融入了其中,其实,真的感受到自己语言的匮乏,就先是这些了,等我看玩书评再来补充一些,结束了这本书,我就可以去读一些别的书,我希望我可以在读书这条路上一直走下去,读更好的更有品味更有思想和境界的书籍。

    看了书评以后。

    理解到,作者是先后将这十本作品整理,修补在一起的,以达到450万字的高度,而且从字数上,张炜像一个木匠一样,长则截之,短则补之,使十卷本小说外貌、规格大体相同,犹如十个小矮人一般,蹦蹦跳跳,煞是可喜,但是,毛病就接着出来了。就是张炜可以削足适履地打造出十个兄弟的形状,但却无法统筹地修整十卷小说中的内在结构,而现在恰恰是因为这个原因,导致了十卷本小说内在结构上的相互冲突,相互制约,相互拆台。也就是说十卷本小说缺乏一气呵成的统筹的结构与内在的上下贯通的元气。广告用语说:不通则痛。各部小说各自为政,自成体系,现在连成一体,必然龃龉发生,形成了先天性的十卷本小说内在营卫失调的尴尬状态。十卷本小说中的人物,有一些基本的不变的存在,如小说里的宁珈的家族史、他的人生履历及家庭关系,都是恒定的,无法变化的,但是,由于各个段落之间没有彻底地打通,所以,人物在一卷书中,性格是相对完整的,心理也是递进的,但是,从整体上来看,却没有照应到卷与卷之间相互影响的关系。人物的情感布局,只在一部书中自成体系,而前后之间,却没有因果的联系。这造成了系列小说中的每一部作品,都是一个自成风雨的小气候,但整体贯通起来,却没有形成蔚然一体的酣畅淋漓。比如小说里涉及到主人公大量的情事,这些情感的波动,在每一卷作品中都掀起滔天巨澜,但是,在下一卷中,前面描写的惊天动地的爱情冲突,却好像没有发生了似的,宁珈又开始了另一段天马行空的爱情故事。实际上,我们知道,一个人的情感经历,会在心灵里镂刻下难以泯灭的深刻痕迹,并对以后的人生履历产生勿庸置疑的影响,但是,张炜在每一卷小说里都安插了一个情感主线,为宁珈设置了一个妻妾成群般、众星拱月的女性献身空间,使得每一卷小说里的情感,都产生了一种排他性和独立性,而这种独立性,又没有统一在一个完整的角色情感历程中,便导致了小说里洋洋洒洒情感的抒发,只能局限在一部单本小说中才能够成立。这是作者这种缺乏贯通气息的小说本质上必然要造成的尴尬。

    书中系列小说中的《家族》,不言而喻,这是一次历史上刀光剑影的斗争,而作为“复调”段落存在的现代发生时态,也是主人公宁珈与地质研究所的官僚作殊死斗争的主题。《橡树路》这卷小说抨击的对象是一帮老革命者,他们没有给后代人以任何的精神支撑,却恶毒地杀戮垮掉的一代,他们被置于一起淫乱案件的真正的被告席位上。《海客谈瀛洲》具体地描写一个腐化堕落的老革命霍老,他在小说里的形象,已经相当于一个过去革命小说里杀人如麻的当地恶霸,他欺男霸女不说,竟然可以采用盯梢、暴力威胁等手段,制造白色恐怖。小说里的“我”被暗中监视,受到霍老手下的毒打,重伤住院。很难想象,一个行将就木的老革命者,竟然为了学术之争,动用恶势力,招摇过市,施行暴力。这样的人物原型,我们可以在阶级斗争小说里找到类似的符码,但张炜把他脑海里深刻烙印的镜像,进行新翻杨柳枝的时候,就令人难以置信。毕竟改革开放的时代,远不同于阶级斗争激烈年代如火如荼、剑拔弩张的严酷氛围。《鹿眼》的故事背景推到平原乡村里,这里的恶势力是某个公司,而这个公司的创始人,也是在革命年代里得势之人,一如张炜小说中的负面角色设定,基本是阶级斗争小说里的正方角色。这个公司现在却沦为社会的毒瘤,成为小说中的“我”为主体的良知者欲行铲除的目的物。《忆阿雅》中,老革命出身的柏慧的父亲,是一个学阀,成为一个庞大的阴影;而现代时空里的同学林蕖则蜕化为一个开办公司、霸占女人的恶势力。《人的杂志》中描写葡萄酿酒失利,归咎于组织与政治上的破坏,一起经济上的是非矛盾,又划入到政治的控诉中去了。这是作者的叙事惯例,说到底还是一种阶级斗争理念的借尸还魂。《曙光与暮色》中的黄科长,再次勾起了宁珈对他的真实身份怀疑,就像追踪一个叛变分子,作者遥相对应于《家族》中的历史疑云,像《艳阳天》、《金光大道》直至后文革时代小说《冬天里的春天》那般,查找一个人在战争年代的政治身份,这类小说的架构基本是文革后期走资派这类敌人都是当年的叛徒之流的模式转型。《荒原纪事》是一出典型的阶级斗争体系中的武装斗争形式,作者描写了发动民众抗争强权的当代斗争风云。《无边的游荡》中,再次出现了一个革命老首长的荒淫无耻,压迫着年轻人的爱情与生存。于是,斗争主线呼之欲出。

    书评中有这么一句:可以说,张炜在小说里大量移用了阶级斗争式的刀光剑影,使复杂的生活简化成正邪对立,从某种意义上讲,是对社会现实的避重就轻的逃避与简化。而中国当下转型期社会的真正复杂性,恰恰是人性真谛的复杂,生存际遇的犬牙交错。很简单的事实是,一个邪恶的势力,在表面上却可能是温文尔雅,人缘不错,根本不是张炜小说里的那般黑白分明、凶相外露的贴着丑恶标签的类群。仔细回想下来,书中描写的黑恶势力,确实是极致的恶,在读的喘不过气后的细细想来,确实是有些描写过于夸张,书中描写的好似都是这样一个道理,在当时那个转型的社会里,好人没有出路,而坏人猖狂于世间,认真想来的话,这是有些不切合实际的。

    在张炜的小说文本中,我们可以看到作者对男人的丑恶的概定,几乎是万变不离其宗地纠结在“强奸”这一性侵犯的行为上。这也导致了张炜的小说中,“强奸”或者叫“性侵犯”几乎成了一个覆盖率相当高频的情节元素。小说里,特权阶层包括首长、所长、村长、董事长、民兵队长,他们所有的丑恶的一面,都是通过“强奸”来予以呈现的。这也让人产生一种疑惑,就是“强奸”的普及率如果真的按张炜在小说中以信手拈来的方式大面积铺盖的话,那么,我们的身边的女性,可以说已经没有一个能独善其身,守身如玉的了。正是我们有着对于常识的相信与判断,我们才会觉得张炜对“强奸”这一戏剧元素的偏执的嗜好,已经让人觉得这种选择性趣味已经发展到病态的程度。当一个作家的创作心态,已经膨胀到病态的时候,我们不得不对张炜的小说产生某种警觉性的质疑来。

    阿萍,年幼时与到了年轻女老师,年幼时遇到的同学菲菲,橡树路糖果店里的女孩,忆阿雅的陆阿果,大学同学柏慧,地质所遇到的女孩苏圆,打字点女孩,也是他的妻子梅子,但及即使是在结婚后,与杂志社主编娄萌的暧昧,在田园里碰到的女孩肖潇,小学教师淳于黎丽,看了评书后,确实,这一点不得不说明,每一册的书,在与上一层脱节的情况下,几乎都有一个女孩以一种投怀送抱式的故事基调展开,

    这些...我也觉得有道理

    一是厌恶城市,赞美野地。张炜在他的访谈《城市与现代疾患》中,称:“我没有看到过能够让人舒适生活的大城市。”这一断语符合今天的时代潮流吗?而这一论点,在《你在高原》中以同样的语气颠三倒四地重复着。作者在小说里,对人物生存的城市进行了无缘无故的鄙弃,而把回忆与理想都放在遥远的野地之中,这当然是作者一贯秉持的立场,但是,作者对城市的厌恶,仅仅是一种表象式的,相当地浮于表面,来自于作者的对城市的浮光掠影的外在的观看,如城市的拥挤、肮脏与人欲的横流,但同样的元素,出现在乡村里,却被作者视为民风纯朴,天真烂漫。比如《橡树路》里对城市的淫荡、乱交竭力加以抨击,但在作者的流浪章回里,却对民间与乡野里的不受道德制约的性随意大加赞美,认为这体现了一种天性的自由、人伦的舒张。在城市文明的体系下的局部淫荡,被作者提取出来,作为声讨城市的借口,而乡村体系下不受约束的乱交却罩上了一种神话般的光圈,这本质上反映了作者在面对城市时所抱守的望而生畏的偏见,唯有在自己也高人一等的乡村里,作者才能找到高高在上的自信,从而对乡村里的性交往产生一种怜悯式、同情式的宽容。城市与乡村的美丽,其实根本不在于它们外表上的不同,而恰恰是是否看到了两个不同的生存环境里的主体——人。老舍写的是北京城的生活,但是他了解那个环境里的人,所以,他笔下的城市生活充满乐趣和活力。而张炜在《你在高原》中,根本无意于正视城里人的真实的平民化的生活,他所看到的城里人,都是一些怪里怪气的不健康、不正常的异类,所以作者笔下的人物,其理想都是逃离城市,最后连普通的乡村都无法容纳这些城市的异类,只有遥远的高原才是他们的理想的归缩,而高原这个意象,在小说里,恰恰是没有说服力的。因为一旦这些奔往高原的人,真的来到他们选择的圣地,依然会感到一种失落与不满足。因为张炜与笔下的人物,始终不愿意去看待真实的生活中的人,而只是看到环境的影响。这才是张炜产生一种遥远的地方才会有一个好姑娘这样心态的原因。

二是丑化工业,如出一辙。在张炜的小说里,现代企业集团几乎成了一个集黑帮、匪帮与淫窝于一体的超级毒瘤,它们拥有自己的保安人员,无孔不入地动用暴力,它们可以肆意地操纵女人的命运,让她们支配出肉体当成服务工具,它们产生污染,蚕食着乡村的自然风貌。这种理念,其实是张炜小说中一以贯之的主题,在《古船》、《九月寓言》等长篇小说中,都可以看到现代企业给乡村带来的危害,像开矿造成的地塌,化工企业形成的毒害,等等,这确实是现代化所带来的后遗症。但是,一旦张炜把现代企业集团描写成一种欺男霸女的体系的时候,现代文明的副作用便转化为一种道德的毒素,这本质上实际上是简单化了现代工业文明给人类带来的困挠。张炜总是强烈地把这种现代技术上的危害升化到一种意识形态与阶级对立的角度进行展示与演绎,这也正是我们上面所说的作者的阶级斗争观念在隐性地起着作用。而值得注意的是,一旦作者自己从事乡村工业的时候,比如宁珈在进行葡萄酒加工的时候,作者的笔下立刻幻化成一幅美丽的劳作的画面,工人们欢快地在这一伊甸园里幸福地劳作着,喷洒农药的时候,也不去声讨化学制剂对人类的危害了,劳资矛盾也一概不见。在小说里多次提到的企业集团对乡村土地的侵蚀造成的危机,一旦作者成为一个庄园主的时候,就变成了乡村村民对他的田园的鼠摸狗盗式的破坏,可见,作者随着自身的立场不同,而对乡村采取了不同的观感,当作者站在公司集团对立面的时候,乡村是值得同情的,一旦作者站到庄园主的角度时,那么,农民们都是觊觎着收成的,转而成为这一种邪恶的力量。可见,作者这种对现代文明的态度,恰恰反映了作者内心里的一种“唯我独尊”的理念在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而没有超脱立场和角度来真实地反映乡村中的矛盾核心。

三是鄙视科技,网络盲点。《你在高原》被称之为一部百科全书式的作品,对社会的各个层面都作了力所能及的描写,反映了作者的一种与时俱进的态度,但恰恰是作者对现代科技文明的力求全力的包揽式的描写中,可以看出作者批判锋芒的偏离正轨,显现出作者对现代科技的无知。比如,张炜对于电脑与网络在小说的所有地方,都是作出一种抨击式批判的,这种批判还包括作者对电视的批判。但是,作者对网络的批判,显然作者缺乏对网络有着清晰的认识,因此,他对网络的批判,便显得分外的幼稚与可笑。他的演讲《纯文学的当代境遇》中,像一个卫道士一样,视而不见网络在当代现实政治中所发挥的体现民意的强大作用,而是把投枪的矛头,指向了网络在话语权抢夺上造成的作家发言权的旁置化,并夸大了网络负面作用,他称:网络“比起电视,它不仅更具有速度性和传播广度,而且传播方式特异。比起报纸和电台电视,网络可以容纳无数的匿名者,他们将完全不负责任地发布信息,随心所欲地制造各种文字和图片。这种超级的信息场和垃圾场会使一个适合人类生存的秩序世界彻底崩溃。人类为自己的言论和行为负责,人类才走到了今天,并且也将拥有明天;人类如果进入了匿名时代,各种可怕的败坏也就开始了。”张炜好作这些耸人听闻而又幼稚可笑的议论。按作者的推论,中国古代的各类文体的作品,大多没有署出真实的身份,那么,《红楼梦》、《金瓶梅》这些匿名作品,是一种垃圾吗?在《鹿眼》中,张炜写到公司里的一个场医,为他们公司建造网络,然后带“我”到医院里去见识他收藏的东西,在这里看到古怪的机器,以及他的收藏的电子产品,说几辈子都看不完,问他收藏何用,他说不清。作者这里显示出对于网络的无知与敌意,爱好网络的人,根本不是这样的收藏者,但作者显然意识到网络对正统的威胁。这里采取了一种讽刺的变法,这也是作者守旧的地方。然后作者又写到公司组建一个超级网络,招徕顾客,来公司里来享乐,并提供男孩的特殊服务,又说到岛上进入酒吧,用小摄像头进行娱乐,认为那是最坏的地方。作者对这些网络描写也交待不清,可以认定作者凭着想象虚拟了这样的色情场所,大致属于一种色情网络表演的类型,但是去观看这种表演,也没有必要到公司里去啊。可以感觉得到,作者对网络的危害可能道听途说了一部分,所以,编造出了这样一个通过网络犯罪的公司集团,但是在描写关于网络细节的时候,却显示出作者对网络的一无所知。

    从上面的分析来看,我们在《你在高原》中看到的张炜恰恰是一个与已有定论的文学界塑造出来的完全不一样的作者,他的小说并不高雅,反而充满着色情与庸俗,他的小说也没有多少诗意,作者的笔下并没有多么诗意的抒情,反而有更多的不知所云、词不达意的生硬,十卷本小说也不是一本当代的百科全书,因为这本书里有着太多偏见与局限。有着这样品质的作品,并不能因为它的篇幅的宏大,就认为它称得上是一本全书。中国评论界有着一个非常不好的现象,就是会在人云亦云的框架体系下,抽离作者作品中的所需要的元素填入与代入进去,从而复制出缺乏真知灼见、因循俗套的千篇一律的同质文论,最终却与作品的本质相距万里,很难相信,这些文论论述是对应的小说。有趣的是,此种文风,也受到了张炜的嘲弄。他在演讲《纯文学的当代境遇》中说:“我们现在的某些文学评论,所谓的研究工作,最大的问题就是不理解或不想理解作家作品。往往是没有进入纯文学作品的能力,却又急于从学到的理论中求证作品,急于使用学到的新式武器,拿一个作品去解剖。这就糟了。实质上这些工作与作品本身没有什么关系,因为没有触摸到作家作品的核心部分。这个过程只能是对作品的阉割,是幼稚化与简单化。”小说里的政治斗争描写也是相当幼稚的。作者完全是和盘托出,絮絮叨叨,基本没有人物性格的刻划。而现代的情节,同样是很无聊的,很幼稚的,把一个单位内部的勾心斗角,用道德化的东西来解释,比如围绕开发平原与否,最后却化为道德之争。对立方的势力,甚至采用了黑社会来迫害正义的一方,把单位里的争权夺利,用一种道德的明晰的方式予以展现出来。特别是作者的叙述语调中,带有一种过强的英雄情结,如小说主人公怀着一种拯救平原的情怀,这种观念都是一种无法验证的理念。作者笔下的女人,都有一种没有年龄界限的失真感。四十多岁的娄主编,在作者笔下犹如是一个美女下凡。这一如第一卷中的阿萍,在作者笔下,总觉得带有一种暧昧的感情,语词中缠绵着一种超越了亲情的庸俗的东西。霍老是一个革命者的象征,但他的一生并不光彩,他参加革命的动机,是因为他的身为民兵队长的父亲虐待他的母亲,忍无可忍之下,他伤了父亲,逃了出来,参加了革命。在作者的笔下,那些最基层的如民兵队长这样的革命力量,都是没有人性的禽兽。作者的一贯倾向,是凡在宁珈不存在的地方,男人都是像色鬼一样,随时欲吞噬女人的。

    这一段,其实挺触及的,但是我还是觉得,这篇文章是有深度的。、

    其实很多情况下,在性问题上,男女之间出于各自的利益与目的,很难分清这种关系中是谁处于野蛮的一方,投怀送抱与潜规则恰恰反映了这种关系的复杂性,但作者一律简单化地把性侵害的主体送给了男方,并以此发起作者对社会的控诉。这样的社会认识,只不过是一个没有真正接触到现实生活的闭门造车者的臆想而已。从这一个角度讲,一个旅行者固然能见识到丰富多彩的生活,但是,由于他永远是对生活采取一种观望的态度,所以,他们难以体味到一个群体长期相处之后,并没有人性上的熟是熟非,而呈现出一种极度混淆中间状态,而写出这个群体的犬牙交错的人性的细部,才可能真正地表现出生活的真相。作者不断地从城市到乡村,进行着他的皮毛性的观察,所看到的世界,都是表层的,浅薄的,根本无法触及到真实的针锋相对的生活,虽然看起来作者写了一些社会流行现象,但却是浮于外表的。广度达到了,但是深度上几乎没有任何地方触及。

    我的田园中:开始的时候,“我”对肖的关系一直掌控在友情的范围里,尽力把这种忘年友,想象成是一种志同道合,但男人的欲望,迟早要露出狰狞。这时,小说中另一个后插入的重要人物毛玉发挥了极大的作用。她让“我”与肖喝了喜药,一种近似于春药的东西,立刻两人的欲望如火如荼,走出房间之后,就激情拥吻起来,然后来到肖的房间里,在黑暗中,她脱了一个精光,下面发生的事情,可想而知,这时候,突然拉亮了灯,于是,理智战胜了情欲。

    作者在这里把两个人的相差近二十岁的乱伦关系,通过一个春药的外在刺激元素给激发起来了,推卸了“我”的理智的责任,这反映出作者对人物投身到非道德的情欲之中的时候,采取了一种自恋式的辩护。好像其他的诸多首长、村头对女人的跨年龄的侵犯,是通过一种纯粹的暴力与权力的作用来完成的,而“我”同样在做着这些行为的时候,却是因为一个无是生非的巫婆式的女人的春药所致,把乱伦与性侵犯归咎于外来的药物,从而使“我”有效逃脱了道德的抨击。作者采取了两种方式,一种对外面的性侵犯进行了不遗余力的指责与抨击,而很多加诸于这种抨击的人,都是一些学术上的败类,可以说,作者笔下的恶人,都是一些色鬼,而另一方面对自己与那些色鬼如出一辙的色的欲念,却归因于外因,让“我”逃避掉色鬼的帽子,这种对已宽容,对别人严格的极其明显的自辩状,令小说的客观性严重受挫,可以鲜明地看到,作者在对“我”有利的地方,百般辩护,巧言令色,而对作者看不惯的权势者、学术权威,进行道德的污蔑与中伤。可以说在作者的想象中,那个时代中国是一个危机四伏的淫窝。这完全是一种未介入到社会现实的凭空的想象与书宅里的杞人忧天。小说在两个部分,即首长的色情与公司的色情段落,都采取了一种大惊小怪、夸大其辞的叙述态度,让这样的小说,显然充满了一种随意的想象,缺乏严谨的人性思考。一种变态的想象,代替了生活中的真实。作者骨子里的低级趣味,在小说里四处弥散,令人觉得整个是一个浅。

    作者不知为什么对革命者有一种倒污水的快感,而对公司又有一种本能的抵触情绪,在作者的笔下,只有可怜的女人,及无依无靠的流浪汉才能让“我”获得一种至高无上的超脱快感,在他们面前展现自己的怜悯,紧接着也没有忘了展示一下自己的无能无力。所以,小说里弥漫着一种令人窒息的庸俗气息。

在读完负面的评论后,看看正面评论

正如张炜自己所说,《你在高原》是一部“长长的行走之书。”这里的“行走”,不仅仅暗指成书的考察准备和行文书写的艰辛过程,而且还寓指主人公生命和精神的成长历程,以及作家炽热而漫长不停息的灵魂追寻之路。张炜在将这部大书命名为“你在高原”时,已经把“你”和“高原”设置为一个理想化的存在,它们遥远而富有吸引力,令远离“高原”的“我”渴慕不已,生发出无限的向往之情。为建构行走的主题,小说特意设置了一个贯穿始终的第一人称叙事者兼主人公“我”——宁伽,依靠其在大地上的无边游荡所相伴相依的个人反思和生命追忆勾连起整部小说的精神脉相,其“行走”的动力源自作者对人类生存命运真诚逼视与诗性观照的博大精深的人文情怀。作为作家主体精神的承载者,宁伽和自己的父辈、祖辈有着千丝万缕的精神联系,现实中焦渴不安的心灵在先驱们亡灵的隐隐召唤之下,不由自主地朝向生命的理想之境——“高原”靠拢、皈依。宁伽要突破这层层淤积的生存焦虑,必然以不断朝向理想的前行姿态求取内心的充实与宁静。宁伽的行走就不但意味着一种多变的生命轨迹,而且昭示出极为复杂鲜活的生命图景。第一重意义上的“行走”形态是奔波,它与人物自身的生命轨迹密切相关。宁伽身处价值失范的现实世界,怀着一颗焦渴的心,在高校、研究所、杂志编辑部、葡萄园、营养学会等地开始人生的奔波。这种现世奔波带有鲜明的受动色彩,与奔波者深感现实困境之苦、被周围世界所放逐的焦虑息息相关。这种奔波其实是现实困境逼迫下的退守之旅,隐含着作家难以割舍的现实观照情怀;第二重意义的“行走”形态是游荡,它与生命个体向往自由的文化脉动密切关联。如果说第一重意义上的“奔走”暗示着生命个体被焦虑所催逼而被动逃奔,体现出一种社会批判或文化反思的立场,那么此处的“游荡”则对应着生命个体与田野自然融为一体时的幸福与自由,更是一种远离城市文明的文化坚守;第三重意义的“行走”是漂泊,它更多地表现出一种“在路上”的精神体验。作为一部宏大的史诗建构,《你在高原》其实要完成的是对一代人心路历程的精细勾画,是以宁伽、庄周、吕擎等人为代表的上世纪50年代生人在世纪之交英雄主义和理想主义之舟被搁浅在人性荒滩的时代氛围下的精神蜕变和人格突围,它力求廓清的是信仰的参天大树在现实荆棘之地执著寻求“在场”空间的艰难行进路径,以及崇高的人格道义被消费主义的欲望之流所边缘化的不幸境遇。身陷这种生存困境和心灵焦虑之中,宁伽必须不停地转换思路,以寻找新的精神高地安放自己焦渴的心灵。这种不定于一点的精神位移体现出一代人心灵探寻的踪影,它不仅与广阔复杂的中国现实生活直接对话,而且与深邃丰厚的民族精神紧密相连,体现出张炜具有精神深度的内倾性文本表达特征。

凤凰网采访张老师:

凤凰网读书:您如何看待《你在高原》作为“堪称世界文学史中最长的一部作品”的身份?

张炜:写作者本人并不看重它的长与短,只会专注于它的品质。“最长”与否显然是不重要的。

凤凰网读书:对于这样一部四百五十万字的多卷本长篇,是针对什么样的读者的?您在《你在高原》构建了一个什么样的文学场景?

张炜:写给那些不愿放弃思想的人,不甘被物欲之潮和娱乐之潮淹没过顶的人。这是一本记忆的书、追究和想象的书。

凤凰网读书:终审杨德华在《审稿六记》中说,全书至少包含了几百个精妙的细节、几十个性格迥异的人物,无数的重大场景和历史传奇。读者该如何阅读、把握和理解这样一个错综复杂而又精彩纷呈的文学巨构?

张炜:39卷,即是39个相对完整的故事段落,读者可以任意读取。十个单元,是十个大的结构部分,都可以单独把握。至于它们怎样镶嵌为一部450万字的长篇小说,那基本上是作者的事;当然也会有一部分耐心通读全书的人,那将沉浸到一个极其复杂的世界中去。

凤凰网读书:《你在高原》这样一部长篇巨著上市不足两个月,就在读者及媒体评论界中已经引起了极大关注,成为今年文学界的一大盛事,您如何看待这点?

张炜:它现在只是作为一个文学现象而“轰动”(“网上辞条搜索已由1万余条迅速窜升至5百多万条;绝大多数平面媒体给予了空前关注”)。但它终将迎来品质上的判断。

凤凰网读书:作为一名政府官员、作协主席、书院院长、作家,您是如何处理这些身份在您工作生活中的关系?您最看重哪个或哪些?他们对您的创作有何影响?

张炜:到现在为止,我从来没做过一天的“政府官员”,一切皆是媒体误传。我一直是个专业作家,其他都是挂名——有名无实。三十多年来,我一直生活在自己的世界中,专注于写作,磨损着我的老式钢笔。

凤凰网读书:请您以作者的身份,用一段话向《你在高原》的潜在读者推荐这部书。

张炜:恢复记忆,唤起激情,不忘他人的苦难。

人民网评论:

包罗万象、精彩纷呈,是一部足踏大地之书,一部行走之书,一部“时代的伟大记录”。各种人物和传奇、各种隐秘的艺术与生命的密码悉数囊括其中。它的辽阔旷远与缜密精致得到了完美的结合;它的强大的思想的力量和令人尊敬的“疯狂的激情”,给人以巨大的冲击力。

    有读完了书,看完了评论,我觉得现在的我......我当然不是说看完了一长篇我认为很有道理并且也没办法反驳的书评,就要这对这篇书评奉为圭臬,我只是觉得,自己读的书还是太少,需要学习的知识也有很多,我需要读更多的书,看更多的书评,接触更多的思想,我觉得这本书并没有书评抨击的一文不值,以及评论列表里面的说道这本书根本不值得去阅读,我希望自己以后能有自己独立的思想和独立的判断,我还是相信和觉得,这是一本好书,并且值得自己静下心来去阅读,我真的学到了很多,也感受到了很多。或许今天合上了这本书以后,就再也不会或是没有机会翻开了,但是我会随着阅读的积累,和思想的提升,去回顾自己写过的读书感想。我觉得对于这种长篇幅的书籍,不能全部读完再来写,会感觉想写的太多却无从下笔,每隔一段时间都应该静下心来,去阅读,和思考。其实我觉得这种习惯是好的,看完一本书,先自己写感受,再去看看别人的书评,看看会不会发现什么不一样的思想,我相信随着我阅读更多的书,会有更好的逻辑判断能力,和不会因为幼稚而被欺骗的事情发生。一个成熟的人,离不开思考的习惯,一个励志要做对社会有用的人,也不可缺少独立的判断能力。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 序言:七十年代末,一起剥皮案震惊了整个滨河市,随后出现的几起案子,更是在滨河造成了极大的恐慌,老刑警刘岩,带你破解...
    沈念sama阅读 216,372评论 6 498
  • 序言:滨河连续发生了三起死亡事件,死亡现场离奇诡异,居然都是意外死亡,警方通过查阅死者的电脑和手机,发现死者居然都...
    沈念sama阅读 92,368评论 3 392
  • 文/潘晓璐 我一进店门,熙熙楼的掌柜王于贵愁眉苦脸地迎上来,“玉大人,你说我怎么就摊上这事。” “怎么了?”我有些...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162,415评论 0 353
  • 文/不坏的土叔 我叫张陵,是天一观的道长。 经常有香客问我,道长,这世上最难降的妖魔是什么? 我笑而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58,157评论 1 292
  • 正文 为了忘掉前任,我火速办了婚礼,结果婚礼上,老公的妹妹穿的比我还像新娘。我一直安慰自己,他们只是感情好,可当我...
    茶点故事阅读 67,171评论 6 388
  • 文/花漫 我一把揭开白布。 她就那样静静地躺着,像睡着了一般。 火红的嫁衣衬着肌肤如雪。 梳的纹丝不乱的头发上,一...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51,125评论 1 297
  • 那天,我揣着相机与录音,去河边找鬼。 笑死,一个胖子当着我的面吹牛,可吹牛的内容都是我干的。 我是一名探鬼主播,决...
    沈念sama阅读 40,028评论 3 417
  • 文/苍兰香墨 我猛地睁开眼,长吁一口气:“原来是场噩梦啊……” “哼!你这毒妇竟也来了?” 一声冷哼从身侧响起,我...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8,887评论 0 274
  • 序言:老挝万荣一对情侣失踪,失踪者是张志新(化名)和其女友刘颖,没想到半个月后,有当地人在树林里发现了一具尸体,经...
    沈念sama阅读 45,310评论 1 310
  • 正文 独居荒郊野岭守林人离奇死亡,尸身上长有42处带血的脓包…… 初始之章·张勋 以下内容为张勋视角 年9月15日...
    茶点故事阅读 37,533评论 2 332
  • 正文 我和宋清朗相恋三年,在试婚纱的时候发现自己被绿了。 大学时的朋友给我发了我未婚夫和他白月光在一起吃饭的照片。...
    茶点故事阅读 39,690评论 1 348
  • 序言:一个原本活蹦乱跳的男人离奇死亡,死状恐怖,灵堂内的尸体忽然破棺而出,到底是诈尸还是另有隐情,我是刑警宁泽,带...
    沈念sama阅读 35,411评论 5 343
  • 正文 年R本政府宣布,位于F岛的核电站,受9级特大地震影响,放射性物质发生泄漏。R本人自食恶果不足惜,却给世界环境...
    茶点故事阅读 41,004评论 3 325
  • 文/蒙蒙 一、第九天 我趴在偏房一处隐蔽的房顶上张望。 院中可真热闹,春花似锦、人声如沸。这庄子的主人今日做“春日...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1,659评论 0 22
  • 文/苍兰香墨 我抬头看了看天上的太阳。三九已至,却和暖如春,着一层夹袄步出监牢的瞬间,已是汗流浃背。 一阵脚步声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2,812评论 1 268
  • 我被黑心中介骗来泰国打工, 没想到刚下飞机就差点儿被人妖公主榨干…… 1. 我叫王不留,地道东北人。 一个月前我还...
    沈念sama阅读 47,693评论 2 368
  • 正文 我出身青楼,却偏偏与公主长得像,于是被迫代替她去往敌国和亲。 传闻我的和亲对象是个残疾皇子,可洞房花烛夜当晚...
    茶点故事阅读 44,577评论 2 353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不知何时,做最好的自己成为人们追求的目标,芸芸众生中很多人很多时喊着跑着叫嚷着:我要做最好的自己。 做最好的自己,...
    江激阅读 117评论 0 0
  • 或许有一些东西是我强行送给你的 比如我的关心 我的陪伴 我的胡搅蛮缠 还有我可怜的安全感 而我不曾...
    眼前人sweetheart阅读 157评论 0 3
  • 距上一篇《你離好習慣只差一個喜歡》二十多天后,我這次又更新了一些觀點和方法,也學習了一個新的技能“少寫廢話”,直接...
    MetaphorCHEN阅读 310评论 0 1
  • 27日 旅游第四天 上午我们仍在巴黎 下午2:19我们将乘高铁前往法国南部小镇尼斯 凯旋门 拿破仑...
    惊思阅读 372评论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