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我说了一个秦汉史的学界常识:“始皇帝”不是秦始皇在世时臣民对他的称呼,死了以后才会叫他“始皇帝”。
一天之内,大约是十来个人反驳我,有意思的是,他们反驳的证据都是同一条,即《史记·秦始皇本纪》中秦始皇本人所下的一份制书:
制曰:“朕闻太古有号毋谥,中古有号,死而以行为谥。如此,则子议父,臣议君也,甚无谓,朕弗取焉。自今已來,除谥法。朕为始皇帝。后世以计数,二世三世至于万世,传之无穷。”
这里面有一句“朕为始皇帝”,乍一看,岂非证据确凿,秦始皇明明就说了“自己是始皇帝”啊?
那么问题来了,我作为一个专业研究秦汉史的人,当然不可能连《秦始皇本纪》这种原始材料都没看过。既然我看过,为何无视这条证据,还说“始皇帝”是死后称呼呢?
答案很简单,上面这封制书,秦始皇虽然说了“朕为始皇帝”,但他有明说这是生时称呼,还是死后称呼吗?并没有,所以我们得重新考量,不能直接就此论定。
我们需要做的事,首先是把《史记》里这封制书的前文引全,这段全文其实是:
「①丞相绾、御史大夫劫、廷尉斯等皆曰:“……臣等昧死上尊号,王为‘泰皇’。命为‘制’,令为‘詔’,天子自称曰‘朕’。”王曰:“去‘泰’,著‘皇’,采上古‘帝’位号,号曰‘皇帝’。他如议。”制曰:“可。”追尊庄襄王为太上皇。
②制曰:“朕闻太古有号毋谥,中古有号,死而以行为谥。如此,则子议父,臣议君也,甚无谓,朕弗取焉。自今已來,除谥法。朕为始皇帝。后世以计数,二世三世至于万世,传之无穷。”」
由此可见,统一之后关于确定名号,其实至少有两份不同内容的制书,我们分别来看内容。
第一份里,秦始皇否定了李斯等人改尊号为“泰皇”的建议,决定采用“皇帝”这一尊号,并改自称为“朕”。在这份文件里,臣民怎么秦始皇,其实已经确定了。以前叫“王”,现在改叫“皇帝”,就这两个字,没有多余部分。
关于这一点,有没有实证呢?太多了,考古出土的秦始皇当时文献,不管是铭文、简文,都可以证明“皇帝”两个字就是正式称呼。比如里耶秦简整理者公布的一方木牍上,就专门有秦始皇统一后颁布的名号更替政策,包括有:
王游曰皇帝游;
王猎曰皇帝猎;
王犬曰皇帝犬。(引自杨振红《出土简牍与秦汉帝国》)
再如,统一后,秦始皇四处巡游,刻下许多歌功颂德的石刻文字,其中凡提及自己,都称“皇帝”,没有其他赘余成分。此处不赘引,《本纪》中非常详细。
由这些实物文献和资料记载,都可见当时人对秦始皇的正式称呼,就为“皇帝”二字。而写着“始皇帝”自称,能证明是秦始皇在世时期的文献,我们一样都找不到。这是因为皇帝有独一无二性,说及此二字,只有活着的唯一指,故实在不需另加其他字眼说明。
到这里,证据其实已经够分量了(于省吾、辛德勇等人的文章就不再赘引),但我们还是要再来看看第二份制书,到底说了什么事情。
第二份制书里,秦始皇一上来先废除了谥号制度,然后说“朕为始皇帝”,又说“后世为二世三世”。我们的问题是:为什么“朕为始皇帝”这句话要跟在废除谥号制度后面?假如秦始皇是为了给自己制造一个生称,不管是用来自称或者让臣民这么称呼自己,“朕为始皇帝”这句话显然应该放在上一份制书里。「王曰:“去‘泰’,著‘皇’,采上古‘帝’位号,号曰‘皇帝’。朕为始皇帝。」这样岂不是更顺畅?
而之所以一定要跟在废除谥号后面,实质上是以“始、二世、三世”这样的名号系统,来替换掉谥号系统而已。皇帝活着的时候,当然只有唯一指。一旦死后,有了新皇帝,死去的老皇帝需要一个新名号来区别,“始”字这时才体现出作用。一代代皇帝都需要有不同名号,后世的臣子说起来也要区分到底谁是谁,原来可以用谥号区别,但秦始皇觉得不妥,所以制定了二世、三世这样的区别法。所以在秦始皇去世、胡亥即位以后,我们才看到石刻文字上出现“始皇帝”三个字,那是胡亥让大臣加刻的,而此时对活着的胡亥本人的称呼则变成了“皇帝”,而没有“二世”两个字,再次说明了“始”和“二世”的使用场合。
故结论:1、无论秦始皇、胡亥,在世时都只称“皇帝”。这在第一封制书里作了规定。
2、“始”“二世”“三世”的名号系统,虽不是谥号,却是为了取代谥号的作用,在死后用以标志不同皇帝的。这是第二封制书的内容。
另有几个朋友提及,《秦始皇本纪》里有一段这个是怎么回事:
“侯生卢生相与谋曰:始皇为人,天性刚戾自用……”
这时秦始皇还没死,为什么他们的对话里出现了“始皇”两个字?
对帝王称号不统一是《史记》的一个老毛病,原因在于太史公撰写《史记》,采用的材料来源不同,有的是耳闻采访得来的,有的是照搬别处书籍的,有的是根据自己所见创作的。特别是秦朝的史料,官方《秦纪》记载尤其简单,甚至连日期都不准确。大量的细节、对话都是靠事后口口相传、或者其他私人著作传承,才为司马迁所用。那么象侯生和卢生的对话,当然不可能是官方记载,而只可能是事后追述,出现“始皇”这样的字眼当然不足为怪,并不能成为秦始皇活着时就称“始皇帝”的证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