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问题:
1、原生家庭,是大家关注的事情,那么必然存在各种问题。在原声家庭中,我们也会不不经意间形成自己的性格,有好的,有不好的。作者为什么会单独就修补性格缺来讲呢?有什么重要的意义么?
你好!欢迎来到千聊听书,在书中成就更好的自己。今天为你解读的书是《原生家庭:如何修补自己的性格缺陷》。
开篇切入正题,明确告知解读的书名。
我们不得不认清一个大家都不太愿意接受的真相:父母对待子女的行为模式很少有正确的,甚至是有害的,当然了,这并不是说父母不爱我们,只是爱的方式不对。
首先讲述父母对待子女的行为是有过失的,这是无可否认的事实。
紧接着使用当然了,这种连接词,很好的让作者把接下来的观点展示出来。当然了,这并不是说父母不爱我们,只是爱的方式不对。
简短的观点,却可以给人带来启发。因为,生活中看到太多父母对待孩子的行为是不妥的,这也孕育了大量的正面管教师的发展空间。越来越多的父母本意是愿意做个好父母,但总是适得其反。
这本书总结出了七种典型的错误行为模式,总认为自己没错的父母、不负责的父母、爱操控子女的父母、酗酒的父母、毒打子女的父母、辱骂子女的父母、性侵子女的父母。这本书也明确的告诉我们,大多数父母是爱孩子的,但爱,也会给我们带来伤害。
作者总结了七种典型的错误模式,大家可以按号入座,思考下自己的父母是不是也在其中。在这里,我注意到作者用了一个关键的词:也。因为有了这个词,感觉过渡瞬间变得自然了很多。
《原生家庭》曾荣登《纽约时报》畅销书排行榜第一名,本书的作者苏珊·福沃德,更是一位享誉全球的治愈型心理大师、畅销书作者和演讲家。在这本书中,苏珊提出了她著名的“有毒家庭理论”,并用大量真实的案例告诉你,在父母如何对待孩子的问题上,父母也是会犯错,甚至是会犯罪的。而我们去读这本书,并不是为了去指责曾经犯错的父母,而是学会如何和父母和解,并摆脱困扰我们多年的与父母的心理纠纷,做一个合格的父母。
这本书其实并不是为了去指责曾经犯过的父母,他的本意是学会如何去和父母去和解。父母在我们的一生中有多重要,这不必说。如果我们能够与父母产生更好的连接,我们当然会更幸福。但真实情况可能没有我们想的那么好。
一说到父母,大家都会想到过年回家。总是被父母逼婚,这件事情几乎让所有适婚青年一脸无奈和抓狂。就在过年前,我一个学妹,她毕业后和男朋友曾同居过一个月,这事不幸被她母亲知道了。还没有等学妹解释呢,学妹的母亲就是一顿臭骂,竟然说到了怀孕、流产,甚至冒出了一些很难听的词,而且还总说个不停。学妹很委屈地说,她只是跟男朋友生活在同一个屋檐下罢了,并没有和男朋友发生关系,伤害自己的竟然是亲生的妈。原本开朗活波的学妹,如今一脸抑郁和痛苦。
这里举例说明父母的这种爱,不问青红皂白,就严厉的批评,给孩子留下了阴影。这种爱,让人有窒息的感觉。
这样的事情,估计在很多家庭中都会出现,父母总是打着为孩子好的旗号,却干了很多伤害孩子的事情。
面对父母错误的行为模式,长大后的我们该如何去找到当初问题的根源,去面对问题、解决问题,摆脱困扰我们多年的心灵创伤,让我们拥有了控制自己人生的权利呢?
提出大家的困惑,如何才能摆脱我们曾经有过的心灵创伤?
在这里,我会讲两个重点。
第一个重点是:父母错误的行为模式会给孩子带来什么样的创伤?
第二个重点是:如何治愈父母错误的行为模式带给我们的创伤?
这里提到的两个重点:一方面是父母的行为给孩子带来什么创伤?另一方面是如何治愈父母错误的行为模式带给我们的创伤?
我们先来讲第一个重点:父母错误的行为模式会给孩子带来什么样的创伤?
父母最常见的行为就是控制子女,因为在大多数父母看来,听话的孩子就是乖孩子。
是的,在中国传统的教育中,听话的孩子就是好孩子。
其实呢,父母管教孩子,这件事情本身并没有什么错,但错就错在父母总想一直控制子女,甚至逼迫子女按照他们的意愿去生活。
这一点,深有同感。身边的父母,包括自己的父母,都是希望孩子按照他们自己的意愿去追随。稍有反抗,就会发怒。如果孩子顶嘴,就是冒犯了他们的权威,让他们的自尊不知道放哪了,于是开始迁怒于孩子,孩子成为可怜的发泄者。
小时候,妈妈牵着你的手过马路,这是正常不过的控制了,那时你还小,缺乏必要的判断力,父母拉你手是对你的安全负责。这样的控制,是爱的一种体现,没有他们的守护,我们是不能健康长大的。但随着你渐渐长大,有了自己的判断力,也能对自己的行为负责了,可是你的父母,仍然在所有的大事小事上控制着你,你想夺回自己对人生的控制权。于是,冲突自然而然的产生了,亲子矛盾也随之出现。
当父母的控制欲越强时,子女想要摆脱被控制的愿望也就越强烈,亲子之间的矛盾就越发尖锐。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罗密欧和朱丽叶,这对小情侣很恩爱,但他们身后的两大家族却水火不容。罗密欧和朱丽叶不能够长相厮守,只得选择了殉情,这是爱情的悲剧,更是两个家庭的悲剧,仅仅因为他们家族的控制欲太强,就将罗密欧和朱丽叶,推入到万劫不复之地。
大家最熟悉的例子,反而最有说服力。
罗密欧和朱丽叶遭受他们家族的控制,这种控制行为,不仅有直接控制,还有间接控制。
直接控制就非常的简单粗暴,父母会说,“你必须听我的话”。间接控制虽然没有直接控制那么霸气蛮横,但伤害更大,也更难摆脱,通常采用道德绑架的方式。小时候父母经常会对我们说:“如果你再不听话,我们就不爱你了。”长大后父母会说,“你迟早要把我气死。”
你看看,如果父母总是以这样的形式和子女交流,这哪是交流,简直是逼迫嘛。更有甚者,有些父母还会通过辱骂来强化对子女的控制。
辱骂,是一种伤害更大的行为。
前面,我们讲了学妹的真实故事,母亲本应该去信任和理解,至少是要听完女儿的心里话后,再去做具体的判断。但她的母亲很残忍地使用语言暴力,企图重新控制看起来已经不听话的女儿,给女儿带来更大的心理创伤。
我们不可忽视的是,很多人成年后,受原生家庭的影响,很多人性格会发生很大变化。比如有家暴的家庭,子女在成人后,遇到有家暴的人,不懂得反抗,反而让自己陷入了软弱的态势,无法自拔。
而面对父母的强势控制,通常我们要么只能选择盲目顺从,要么只能选择坚决反抗,而这两种方法,都会恶化我们的处境。
一般人处理的方式,要么服从,要么反抗,实际效果都不好。那么,到底该怎么处理呢?很想听听作者的真实想法。
我们先来看看,一味顺从父母会导致什么情况?
小孩一般都会神化父母,认为父母无所不能,自然也就认为父母不会有什么错。在这个过程中,即使父母有错,小孩在内心中也会生成自我欺骗,渐渐地形成一种思维定式,认为父母总是对的,自己不应该去怀疑父母。于是,妈宝男诞生了。
妈宝男,没有主见,依赖父母,我国著名的心理咨询师武志红称为没有长大的“巨婴”,在现实之中很难过上真正的幸福生活。
那么,一向听话的妈宝男爱自己的父母吗?
不!事实正好相反,妈宝男会非常怨恨父母。原因特别简单,当妈宝男想要控制人生的意愿刚刚冒出,就被父母压制了回去,这就如同被堵住了火山口,虽然暂时安稳了,但如果有一天突然爆发出来的话,后果不堪设想。
我曾经有个同事,为人高大帅气,做事很勤快,各方面都很优秀,想来他应该有个美满的人生的。但是呢,他是个典型的妈宝男,父母说一他就不敢说二,谈了几次恋爱,也都在父母的干预下分手了,随着年龄的增长,我这个同事也三十五岁了,这次他又好不容易找到了一个温柔的善解人意的女孩,两人也非常相爱,但是父母嫌弃女孩是偏远郊区的,继续棒打鸳鸯,勒令我的这个同事分手。我的这个同事郁闷之下分了手,长久积压的抑郁,成了压垮骆驼身上的一根稻草,整个人精神状态就不对了,在精神疗养院治疗了三年多才好。如果我这个同事,一开始能够正视自己的感情,敢于去捍卫自己的爱情,勇敢地跟父母说不,也许父母当时会不开心,但久而久之,也就能获得自己独立而正常的生活,父母也能够理解他,放手让他独立生活了,他也就不会越来越被动,生活没有立足点了。
面对父母的错误行为,顺从会怎么样呢?作者列举了自己身边同事的例子。因为长久的顺从压抑,导致于自己的精神状态崩溃,让人叹息不止。
但有的人可能会说,我们要孝顺,怎么能和父母吵架呢?事实上,和父母争吵并不意味着不孝顺。
反抗是因为我们长大了,能对自己的人生负责了,是要获得独立,夺回自己人生的控制权了。所以对父母来说,孩子的反抗和叛逆并不是一件闹心的事情,反而是成长必经之路。
父母的控制欲,会给我们带来心理创伤,与之相反的就是父母不负责任,也会给我们带来沉重的心灵创伤。
我们见过太多不称职的父母了,总是推卸责任。有一句很暖心但事实上却很悲伤的话,“穷人家的孩子早当家”,这句话站在大人的角度来看,是夸孩子有出息。但站在孩子的角度来看呢,他过早地丧失了童年,承担了本不属于他的责任,这是一件多么无奈的事。
父母在孩子成长中的缺席,一定会影响到孩子的健康成长,比如说,缺乏安全感和爱。一个没有安全感和爱的小孩,在长大之后,很可能变得自卑、敏感、脆弱,情绪极易失控。这就是因为父母错误的行为模式,导致了孩子性格的严重缺陷,如果不及时修补治愈,这样的危害将终身挥之不去。
比起父母的不负责任,酗酒和毒打孩子的伤害就更深了,孩子的性格缺陷就越发严重,也更难修补治愈。
在这样的家庭中,父亲往往充当施暴者,而母亲选择了视而不见,选择沉默,事后不去安慰孩子,会让孩子感觉到极其孤立无援,他就会对这个世界产生深度的不信任感,造成了精神的抑郁。施暴者自然不对,而沉默者更伤人心。母亲的初衷大多是为了维持家庭的稳定,初心虽好,但做法却是大错特错。孩子被毒打、被辱骂这件事,母亲要是选择了沉默,会助长父亲的威风,把不合理的行为变得合理了。在这种环境下长大的孩子,自卑、敏感,面对困境时,也更容易丧失信心,自暴自弃。
如果你是父母,你一定要记住,在教育孩子的时候,如果不得已使用暴力或是严厉的批评,也一定是要具体而有针对性的,有理有据的批评,同时,父母双方对孩子的错误要达成共识,在这种共识下,一个唱红脸,一个唱白脸,既起到教育的目的,也不会让孩子感到孤立无援。
好了,这一部分我们就讲完了,总结就是:父母的控制欲,以及不负责任、施暴,会给孩子留下心理创伤,导致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形成自卑、敏感、脆弱,情绪极易失控等严重的性格障碍。
这一部分强调父母的控制欲以及不负责任、施暴会给孩子带来心理的创伤。这让我想起,有一次看调解节目,说一个男孩子在小的时候挨过父母无数次打,成人后,开始记恨自己的父母,父母多次请求孩子原谅,甚至写了很多追悔性给孩子,可是直至今日,孩子仍然无法原谅。案例本身,其实也是给家长觉醒。你所做做的点滴行为,都会在孩子幼小的心灵里埋下根。
现在,我们开始讲解第二个重点,如何治愈父母错误的行为模式带给我们的创伤?
首先,我们一定要在思想认知上改变过来:请不要为当年父母错误的行为模式而感到自责,因为那根本就不是你的错。
当你意识到,长久以来,让自己倍感痛苦、生活不幸的根源,竟然是父母当年错误的行为模式造成的,父母没有很好的爱你,并不是你不听话、不努力当一个优秀的小孩,而是父母压根就不知道如何去当一个好父母,不知道如何正确的爱护子女所致。那么你完全可以放下心里的包袱,在心里大喊:不是我的错,我干嘛买单!
你要明白,愤怒和喜悦、恐惧是一样,都是一种正常的情绪表现。请正常的表达出你的愤怒,不要伪装自己的情绪。
你也不必控制自己的情绪,你可以发怒,释放自己压抑多年的不满。也只有酣畅淋漓地发泄出自己的怒火,你才能真正获得内心的平静。如果你选择了克制,愤怒并不会因此而减少,反而在你内心不断聚集,最终你会变得更加抑郁和狂躁不安。就像我前面讲到的我的那个同事,毁了自己的一切。
而当你平静下来之后,也许你会想,要不要原谅父母呢,毕竟父母还是很爱自己的,只是做错了一些事情而已,谁还不犯个错呢?
是否原谅父母,其实并不重要,更关键的是要剔除父母在自己脑海移植的错误观念。只有这样,当你有了孩子,你才不会犯当年你父母曾经犯过的错误。
这也正是《原生家庭》告诉我们的,重点不是让你去指责自己的父母曾经犯过的错误,而是让你以过去自己的成长经历为镜子,警戒自身,让自己成为一名合格的父母。
观念是一种摸不着的东西,却实实在在地影响着我们的生活。一般来说,观念深藏于我们对于人、关系和道德的看法。错误的观念会给我们的生活带来连绵不绝的困惑和痛苦。比如说,对待工作的观念,在父母的心里,总是认为当一个公务员好,工作稳定又体面,但你却不想每天干着千篇一律的工作,你想有更大的作为,想出去打拼几年,然后自己创业干个什么的。
父母认为公务员好,是因为在父母的人生经历中,公务员真的好,让你生活稳定,而你想闯荡天下,自主创业,这是因为你的人生还处在早期,你对未来有无限的期望,那你肯定不愿意接受父母陈旧的观点。你看,你和你父母仅仅是在工作上的观念不同,就很有可能引发很多争吵。
而随着我们逐渐长大,我们和父母之间因为观念不同,而产生的的对峙也会越来越多,越来越激烈。而《原生家庭》一书告诉我们,对峙是有积极意义的。
如果你选择和父母对峙,是因为只有直面问题的根源,才能更好更彻底地解决问题。当然了,如果你害怕和父母面对面发生对峙,你可以选择给父母先写一封信,这样可以避免直接冲突,让双方有更多的时间去缓和彼此之间的矛盾。
你可以在信中这样对父母说:“曾经你们对我做了哪些错误的事情,当时我感觉很痛苦,很难过,直到现在这些还一直在我脑海挥之不去,影响着我的生活,现在我希望你们如何如何去做。”
之后,当时机成熟,你就可以选择和父母面对面对峙。
那么,和父母对峙有什么结果呢?
一般会出现三种结果。
最好的结果是,父母真正理解了你感受,对之前的错误的行为表示道歉,那么困扰你多年的问题,就会被几句有效的沟通解决掉,你和父母之间的关系也会得到很好的改善。
最坏的结果,是父母矢口否认,坚持自己没有什么错,还指责子女是白眼狼,不孝顺,你和父母之间的关系必然继续恶化。
处在最好和最坏之间的情况,就是父母可能意识到自己错,但不会道歉,更不会主动地改正自己的行为,那么你和父母之间的关系就会保持原状。
事实上,最好的情况的发生概率极低,因为父母的思维模式和认知已经无法改变了。那,我们选择去对峙又有什么意义呢?
其实,对峙的结果如何,可能真的不重要。因为你不必纠结于过去发生的事情。。你有了摆脱父母控制的勇气,有了面对问题、解决问题的无畏,这就已经胜利。所以,不怕跟父母对峙,说出你的想法,让他们意识到自己的错误。
这里描写了解决方案。如何去治愈这种行为模式带来的创伤呢?这里作者提到的第一点就是:不要为这个事情而自责,因为本身就不是你的错。敢于和父母去对峙这件事情本身很重要,你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去与父母沟通,争取他们的理解,也要让他们意识到自己的错误。而这,就是你成长的空间。
现在呢,我们教给大家两种非常简单技巧,帮助大家能更好的和父母相处。
第一种技巧:角色互换。这个技巧很简单,就是把你想象成父母。
我们就拿逼婚这个事情来看,我们把自己想象成父母,就能轻易地体会到,父母之所以逼婚,他们出发点是操心你的生活,是爱护你,只是行为模式错了。当你理解了这一点,就不会去埋怨父母,更不会对父母发火了。你就能够静下来,好好想想怎样和父母沟通了。
你还可以这样想,如果你的孩子长大后,因为没有找到相爱的人而迟迟没有结婚,你会不会选择逼婚呢?你肯定是不会。当你跳出想象,发现自己父母还在逼婚,那你完全不必为此感到自责、内疚,因为逼婚这个事完全是你父母杞人忧天。那你也就可以心安理得地和父母周旋了。
你看,当你熟练使用角色互换之后,你就会明白,孝顺父母和听父母的话没有任何关系。孝顺是爱,听话只是一味的盲目服从,后患无穷。
第二种技能:非辩论回应。就是说在和父母沟通中,你完全不必辩论出了个对错,只需表明自己的立场就可以了。
假设,你的父母对你说,“你毕业后回老家工作吧。”或者“结完婚,赶紧生个孩子吧。”
当你已经讲了太多自己想法和道理,依然不起作用时,你大可不必去说服父母,你完全可以轻描淡写地说,“嗯,知道了,我会考虑的。”
这就是非辩论回应,目的不是为了说服对方,而是避免问题在情绪的操控下不断恶化,避免因为观念的不同导致亲子关系也日渐恶化。
比如,你在外地买房结婚后,父母想过来和你一起住一段时间,可这段时间,你工作不顺,夫妻感情也出了一点问题,你希望父母暂时不要来。那么,你该怎么去回应父母呢?
如果你一口拒绝,很有可能就把父母的情绪挑了起来,大骂你没有良心,同时把自己也逼到了绝境。这是你最不愿意看到的事情,如果我们使用非辩论来回应呢,我们不必给父母一个准确的回答吗,只需要说“让我再考虑考虑一下吧”就行了。
通过非辩论这样方法来软处理和父母之间的一些小冲突,虽然不能解决什么实际的问题,但很好地避免了冲突的扩大化,给彼此都留有余地。
这里提到了两中有效的解决方法,在我看来,非常适用。
[if !supportLists]1、[endif]角色互换
当你站在不同的角色时,你的想法会发生改变。
[if !supportLists]2、[endif]非辩论立场
不需要明确对错的问题,你只需要表明立场即可。实际上,也是给大家彼此留下空间。
这就是我们的第二个重点,揭开伤疤的目的,是为了彻底治愈当年的创伤。
这个第二个重点,为什么只是用一句话代替,感觉结尾有些突兀。
这本书就到这里了,让我们回顾一下内容:家庭中的种种不幸,大多都是父母错误的行为模式造成的,所以,你不必自责,那根本就不是你的错。你可以发泄愤怒,不必控制自己的情绪,但最关键的是你要剔除脑海中父母给你传递的错误观点,学会如何做一个好父母。你还可以选择和父母对峙。无论对峙的结果如何,对峙本身就是一种胜利,因为我们敢去争取自己想要的生活了。此外,通过角色互换和非辩论回应,你可以很好地跨过心理障碍,成为真正的自己。
总结文章中心,帮助读者进行有效的梳理。
你是如何处理与父母之间的矛盾的?欢迎在评论区与我们留言,也可以扫描二维码,加入我们的千聊读书会,我们下期再见。
亮点:
文章脉络清晰,层次感较强。,
关于原生家庭所需要罗列的例子有些弱化,如果能够进一步深化。会给读者更深的感知。
文章重点的点已经有效凸显,不凌乱,作者还是很愿意去看的。
建议:
结尾第二部分的内容可以删除,感觉有些赘。
备注:标体字为听书稿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