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上次的,事件与情绪分离的另一个技术就是表象。表象的一个特征之一叫做可操作性。这个操作是在头脑中操作,而不是实实在在把那个人去怎么样。扩展到一个人受到攻击了,要做到两个xiang,一是向外,二是象征化。比如你骂我一句,我虽然不说出来,但是我腹诽也要骂你一句。而不能你骂我一句“王八蛋”,我说“我是王八蛋”,那会很快就抑郁了。比如青岛大学有个学生,其父在外打工被拖欠工资,他去找人理论,被扇两巴掌,回来上吊了。这就是攻击向内了。但是如果被扇两巴掌,拿刀把人砍了也是不行的,因为还需自己承担法律后果。那要怎么办?象征化。比如李老师的儿子被揍了,跑到卫生间去把李老师的名字写到镜子上,然后划上叉号吐上痰,以此发泄怒气,哈哈。
扩展:为什么有的人只能看到不好的一面却看不到好的一面?为什么一个人只能看到别人不好,而不盯着好呢?因为好的东西给人的是安全,是不会伤害人的。而不安全的东西是会伤害人的,涉及到生命安全的。一个东西是安全的,一个东西是不安全的,人会盯着会给我们带来伤害的不安全的东西。所以可以推论,几乎所有的心理问题(可以把几乎去掉)就是安全感缺乏问题。引申到人的四种基本情绪中,恐是最重要的,一切的问题都出现在恐上。而恐分为两种,一种是正常的害怕,一种是异常的,是恐惧。恐惧的处理办法只有直面,就是暴露,但是在危机处理中,不能直接暴露,需要对危机中的人扶一扶。因为相当于一个人腿断了,已经受到伤害了,不能再让他受伤害,先得让他稍微依赖一下你。现在让他依赖的目的是以后可以推开他,我们是拐棍,以后要让他独立。当一个人有什么问题的时候,往根上找总能找到“恐”这一根源。由此也可判断,只要一个人敢于尝试,那这个人的心理健康水平一定不会太低。我们作为心理咨询师的本事就是让来访者可以做到去试试这一行动。
在此引申出行动的背后是动机,动机的背后是需要。需要产生动机,动机指向行动,行动实现目标。这里又看到一个最根本的东西,就是需要,没有比这个更根本的了。需要是看不见、摸不着的,我们能看得见、摸得着的是需要的外在表现,那就是情绪。情绪中看到的最重要的就是面部表情,所以和人打交道的时候最重要的就是会看人脸色,就是长眼神。读面部表情,看到的是表情,见到的是需要是否满足。需要得到满足就高兴,反之就不高兴,所以在咨询中包括在危机干预中,我们要做的并不是安慰人,而是去帮助危机中的人表达诉求。心理健康的人表达诉求,心理不健康的人压抑情绪,心理不正常的人付诸行动。所以如果一个人能合理表达诉求,可以推断出这个人的心理健康水平很高。所以在进行完着陆等技术之后,需要帮助来访者表达诉求,他自己不会表达,我们来替他表达诉求。
直接付诸行动的张口就骂、动手就打是攻击,而攻击起源于受到了挫折。一个人为什么会攻击另外一个人?因为这个人给了他挫折,如果没有挫折就不会有攻击,这是著名的挫折侵犯理论。这里的挫折不一定是现实中真的有什么挫折,而是当事人认为的挫折,比如一个人说谁都瞧不起她,其实不是别人瞧不起她,而是她自己内心自卑的投射造成的,和别人半毛钱关系也没有。比如,一个女人她的老公打她,从法律讲她老公不对,从伦理讲她老公也不对,可从心理上讲,是因为她给她老公造成了挫折。所以一个女人会反复遭受家庭暴力,是因为她总是去惹她的老公,这就讲到了SM--施虐与受虐。一个家庭中有施虐者,一定有一个受虐者,换言之,如果没有受虐者,一定没有施虐者。所以心理层面处理的是受虐者,法律上处理的是施虐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