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送东阳马生序》
——探究宋濂改变命运的根源
读书改变命运,勤奋实现理想,贫家孩子宋濂,通过自己的辛苦努力做到了,并且成为了与当时的刘基、高启齐名的“明初三大家”之一的名人。他为什么能改写自家历史,重铸人生命运?我想,大抵有如下几个原因:
一:诚心与诚信
宋濂,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想学习知识,需要“假借与藏书之家”。那个年代,书籍应该还很珍贵,有藏书的人家,为什么愿意借书给他看,我想大抵他用他的诚心与诚信打动了人。与人约定还书日期,“计日以还”,信守承诺,如约归还,“不敢稍逾约”,心存感激,态度诚恳,“走送之”,正因为如此,人们才愿意帮助他,“多以书假余”,他才得以“遍观群书”。
二:勤奋与刻苦
“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的恶劣天气,“足肤皲裂”、“四肢僵劲”的皮肤之苦,“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的困境,丝毫没有影响宋濂求学的意志。每每借到书籍,宋濂都亲自手抄笔录,“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能屈伸”,他不以为意,勤奋有加。同舍生锦衣玉食,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带“白玉之环”,在生活上,极尽攀比之能事。他却刻苦有力,不畏路途之远,“趋百里外”的地方,向先达、名师请教,悟得真经,学得真传。勤奋与刻苦,终助他修成正果。
三:虚心与谦逊
名师,才能出高徒,宋濂不辞辛苦,不远百里,向乡里的先达请教。不过,这位“门人弟子填其室”的先达,可是有点脾气的。他给弟子好脸色的次数显然不多,“未尝稍降辞色”这句话,便是明证。
恃才,便可能放旷。有才能的人往往有点脾气,到底要不要向其学习,能不能向其学习,怎样向其学习,宋濂给我们树立了一个很好的榜样。
遇到先达的叱咄,宋濂表情更加谦恭,礼节更加周到,“色愈恭,礼愈至”。难道先达就没有错吗,当然有。但宋濂要学习的是先达身上的知识,那么他忍下先达的脾气便是必然。
吃得苦中苦,受得气中气,方为人上人。他从不在先达发怒之时,说任何一句惹先达生气的话语。“不敢出一言以复”,便是宋濂的态度。等先达火小了,气消了,“欣悦”了,他打破砂锅问到底的精神又发力了,继续向老师求教,不达目的,不得真知,誓不罢休。因此,他“虽愚,卒获有所闻”。
综上所述,宋濂既能够吃得苦中苦,忍常人之所不能忍,极尽勤奋刻苦之能事;又能用诚心与诚信,打动身边的藏书人借书与他;还能用虚心与谦逊,感动周围德隆望尊的先达们,主动得助他一臂之力,主观与客观达到完美的统一,他不成功谁又能成功,他不成事业谁又能成事业?用他的态度和做事的风格莫说是读书,就是做任何大事业,我想也应该是无人能敌的吧!
今日写下浅薄的看法,与君共享!
2018年2月9日 周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