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天,我在检查班上孩子的作业,听孩子们的课文朗读。听着听着,一个叫小其的孩子的声音我觉得有点不对劲,好像带点哭腔。我又重新将他的朗读声细细听了一遍,很像哭过的痕迹——想哭,但又不敢哭的那种难受。检查完所有孩子的作业后,给所有孩子写了点评,并将作业提交的情况发布在班级群里。我给小其的家长打了电话,询问了情况。果然不出所料,小其的妈妈告诉我:小其的确在朗读课文前哭过,因为他之前朗读了几遍课文,因为弟弟的打扰,小其读课文读得不太好,妈妈要求他重读,小其不乐意,在妈妈的淫威下,小其只好忍者哭泣朗读重新朗读课文。我了解了这些情况,告诉小其妈妈:下次要在小其调整好情绪后再进行学习,不要过度逼迫孩子学习,这样会降低孩子对学习的兴趣。小其妈妈接受了我的建议,并对我表达了感谢。
从孩子的作业中我看到的不仅仅是孩子的作业这个“物”,我更看到的是孩子这个“人”,他们的情感、他们的态度、他们的兴趣、他们的委屈、他们的难受......眼里有人,心里有人,才是真的在教书育人。对别人的孩子如此,对自己孩子更是如此。
随着两个孩子的逐渐长大,他们对同伴的需求比之前更为强烈,经常跟我说要去哪个小朋友家玩;经常表达出要大人陪着玩,或则很无聊;同时,我也发现,老大一个人在家里写作业很磨叽,但跟她的小伙伴一起写作业的时候学习效果却很好。等等。
于是,我开始有意识地为两个孩子找伴,找我们同一栋楼的同学,或隔壁小区的孩子的同学,或老乡的孩子,或左右上下楼的,或我的校友的孩子......我会有意识的跟他们的父母表达出我的孩子想跟他们的孩子作伴,一起玩耍或学习......
的确,我发现,两个孩子的玩伴越来越多,我更可以为两个孩子选择更适合他们的玩伴、更文明有素质的玩伴、更能让我家两个娃更快乐的玩伴......玩伴多,我的两个孩子的确更快乐了,学到的东西更多了,会的游戏也更多了。会玩,有更多的朋友,这是我送给孩子的又一个巨大的礼物。
做教育,真得眼里有人。做父母师长的,要根据孩子的需求帮助孩子成长,满足她各方面的需要,及时给予充足的养分,供她成长。孩子的学习成绩——分数,只是她智育发展的一个方面,她的社交技能、她的情感发育、她的自我保护能力、她的道德发展水平、她会不会玩、会不会解决问题......有太多的东西比分数更重要,有太多的东西是孩子要学习的有助于她适应未来生活和发展,我们做父母,要努力陪伴她成长,尽可能早的发现问题,帮助她成长——从幼苗到参天大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