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天参加了一个亲密关系讨论群,关于“是否同意一直单身一直爽”,我的想法是:
50%同意,因为单身和不单身都是一种习惯,当习惯养成了人倾向于在这种状态里达成自洽,类比舒适区,担心改变可能带来风险。
1.单身的爽在于【掌控自己的满足感】
-生活层面上“自由”,不必满足伴侣对理想男/女朋友的期待而改变自己的生活习惯,享受自己的生活节奏。影单、歌单、菜单不必迁就任何人(江西人爱吃辣表示真的没办法跟淡口味的伴侣生活)。尤其作为内倾型人格太享受独处和思考的快乐,不论健身还是看书都很沉浸在自我世界。
-精神层面上“安全”,不必把自我暴露在对方的评价体系下面。个人认为人们在进入一段认真的两性关系后,容易把“伴侣行为”和“自我价值”挂钩,比如把对方是否秒回,是否在乎我,会不会出轨跟“我是否值得被爱”挂钩,相当于把评价自己的话语权交到了对方手中,带来自己被否定的风险。单身就没有这样患得患失的困扰,也就有更多精力关注自身的需求和成长,保持在认可自己的状态(至少不被否定)。
2.单身的不爽在于【无法掌控外界的不安】
-生活层面上,与其说是“对抗孤独”不如说是“安全感”,因为友谊和亲情也可以在你孤独的时刻陪伴你,但在社会体系里面,只有伴侣是和你组建“家庭”这一单位的人,不管是否异地,从伦理上来说TA都是无条件和你共享资源、共抗风险、分担压力的人,也就是“最坚强的后盾”。其他比如稳定的性资源这类其他关系无法替代的生理快乐就不多说了。
-精神层面上,两性关系的“排他性”给予了彼此最高纯度的“独特认可”,这种纯度的认可是高于友谊、亲情这类没有排他性的亲密关系的。因为对方选择了你而没有选择别人,相当于放弃了其他资源,这本身就是对自己各方面的价值(比如外貌、学识、修养、性格甚至性资源)的认可。同时因为两人作为彼此“生活合伙人”关系,共生共长,更愿意无条件付出注意力,帮助彼此成长为更好的人。
结论:最理想的单身状态应该是“我一个人已经很好,也希望有人跟我一起创造更美好的生活,让彼此都成为更好的人”,而不是希望“别人来拯救我糟糕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