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艺术的这种意境,它给人的美感是一种什么样的美感?
康德曾经说过,有一种美的东西,人们接触到它的时候往往感到一种惆怅。意境就是如此。我们前面说过,意境的美感,实际上包含了一种人生感、历史感。正因为如此,它往往使人感到一种惆怅,忽忽若有所失,就像长久居留在外的旅客思念自己的家乡那样一种心境。这种美感,也就是尼采说的那种“形而上的慰藉”。我们前面说过,中国古代诗人喜欢登高远望,这样来引发自己对于人生的哲理性感悟。这种感悟,带给诗人的就是一种惆怅。很多诗人谈到他们的这种感受。例如清代诗人沈德潜说:“余于登高时,每有今古茫茫之感。”例如南朝诗人何逊有两句诗:“青山不可上,一上一惆怅。”又例如李白有两句诗:“试登高而望远,咸痛骨而伤心。”这些诗都说明,意境给人的美感,往往表现为一种惆怅。大家知道,唐宋词很多作品很有意境。其中一些大家熟悉的名句,比如像“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比如像:“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比如像“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我们读这些词,感到的也是一种惆怅,好像旅客思念家乡,茫然若失。这种惆怅也是一种诗意和美感,也带给人一种精神的愉悦和满足。在这种美感中,包含了对于整个人生的某种体验和感受,所以我们可以说,这是一种最高的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