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倾听”与“应对”
构建生生、师生
合作学习的场所
传统印象中“同步教学”的课堂形式就是黑板、讲台、向前整齐排列的学生课桌,教师在教室前方对教科书的内容进行讲解,这种以社会大工厂的生产流水线系统为模型的课堂形态逐渐被很多国家放到了博物馆,取而代之的是“协同学习”为主的课堂形态和学习形态。
活动作业、合作学习、小组学习、分享表达是课堂学习的基本形式,它们可以打破教师一言堂的格局。通过教学设计中设定的挑战性的学习内容,实现协同学习。
在构建学习共同体的过程中,“倾听”是建立相互学习关系的基础,而“应对”则是改变“教”与“学”关系的关键。
倾听:要创设每个学生都能安心发言、表达自己情感的学习环境,在师生、生生间建立起相互倾听的关系。
应对:教师要针对每位学生的特点和需求,提出相应的具体的学习任务,以个性化差别性的互动来“应对”学生。因此在空间设计中应考虑这样的需求,为师生提供开展不同学习任务的空间。
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的效果取决于学校和家庭的教育影响的一致性。如果没有这种一致性,那么学校的教学和教育过程就会像纸做的房子一样倒塌下来。”随着教育改革不断深入,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合作问题越来越受到重视。习近平在2015年和2018年春节团拜会以及2018年全国教育大会上关于家庭教育“四个一”的重要讲话,都强调了家庭建设和家庭教育的重要性。2015年教育部颁布的《关于加强家庭教育工作的指导意见》和2016年全国妇联、教育部等九部门共同印发的《关于指导推进家庭教育的五年规划(2016-2020年)》都提出,在中小学、幼儿园建立家长学校,将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作为学校工作的重要任务。
同时,随着社会转型、经济变革和终身教育时代的到来,终身学习也成为教育的应有之义。具有社会化意蕴的共同学习也越来越受关注,构建学习共同体也越来越被重视。
建立家校学习共同体,使学校和家庭共同促进、共同发展,可以为家庭健康、社会和谐、国家兴旺奠定坚实基础。
在经济全球化、价值多元化、信息智能化的今天,随着家校合作内涵不断丰富,表现形式不断创新,家校合作的价值也更加多元,家校合作不断从单向引领、被动接受的低级阶段合作走向双向协同、学习共享的紧密合作。作为现代学校制度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走向学习共同体的家校合作,才能实现促进学校与家庭所有成员全面、健康、和谐发展的终极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