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都知道北洋海军经甲午一战全军覆没,所以后世对这支海军评价并不高,在多数人眼里,它只是大清搞出来的一个花架子而已。
但其实在甲午之前,别说中国,即便在全世界范围内,人们对北洋海军的评价都还是很高的。西方报纸几乎一致地认定日本根本不是中国的对手,包括赫德和琅威理在内,都几乎异口同声地断定,北洋海军会赢。那好端端的北洋海军,后来究竟是经历了些什么?
英国人琅威理确实是个认真负责的教练,但是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中国的北洋海军在学会了基本动作之后,英国总教练琅威理便和北洋舰队之丁汝昌以下各级官员的矛盾便日益凸显。1890年3月,定远号管带刘步蟾和琅威理等矛盾发展至顶点,双方官司一直打到李鸿章那里,李鸿章居然护短支持刘步蟾,随后琅威理负气离开了北洋舰队。从此英国也拒绝再派教练到中国,大概北洋海军认为他们已经可以毕业了吧。
近代化舰队那么复杂的操练和机械系统,中国人是不可能一下子学扎实的,所以中国这个毕业生顶多算是刚及格的水平,很多细节并没有落实到位。中国人凭借着自古以来的小聪明,在没有和英国人的严格要求之后,北洋海军很快变得暮气沉沉,一点一点的被官僚主义侵蚀。
清朝之前有水师,但并无海军。所以在北洋海军建立之初,尤其是在中法战争中国海军惨败之后,建立海军统一管理机构的呼声越来越高。清廷最终效仿总理衙门,成立了一个叫“总理海军事务衙门”。而这个衙门的领班大臣便被交给了光绪的生父,和慈禧亲上加亲的醇亲王奕譞。北洋海军仿佛也就此注定了悲剧的命运。
奕譞之前并没有负责过什么样的差事,辛酉政变之后,他只是作为慈禧的警卫队队长,负责一个叫“神机营”的亲卫部队。而在海军衙门刚成立的时候,奕譞仿佛并没有重视,只是腾了几间神机营的办公室出来了,连大印都是借用的神机营。奉命统领海军衙门的奕譞,在任上仅干了一件事,就是检阅北洋海军,而他对慈禧自然是毕恭毕敬,唯命是从。
慈禧建立海军衙门,并让自己的亲信担任领班大臣,一方面是想把新兴的海军权力牢牢掌握在自己手里,但是另一层意思也逐渐显现了出来,那就是借用海军名义,挪用经费修复三园和清漪园。光绪帝承继大统时,只是一个四岁的孩子。到1886年光绪16岁,按清朝规矩,光绪就该亲政了。临朝听政的太后也该退休了,于是老太后便动了心思,想修建个园子安度晚年。
清朝是个特别讲规矩,遵循祖训的朝代。大兴土木修建宫殿,自古以来都不太好意思说出口,何况如今大清国正陷入困难,已不复当年康乾盛世的辉煌。这个时候大张旗鼓的修建宫苑,必然是会引发公众和朝野舆论的。而寄海军衙门,以海军经费的名义敛财移花接木,无疑是最好的方式。就这样,海军衙门成立,皇家的工程便开工了,有醇亲王做主,钱自然源源不断地从海军衙门流了过来。
然而修缮清漪园并不是一个小工程,没法偷偷摸摸的干,必须找到一个更为合适的借口。要不说拍马屁是个技术活,这个借口就被醇亲王奕譞找到了。醇亲王上奏说,当年乾隆盛世,便在清漪园的昆明湖练水军。此番恢复祖制,便说要建立一所专门针对满人贵族的海军学校,昆明湖水操学堂。而这样一个计划虽然遭到了舆论的反对,但是光绪以孝道的名义公开支持修缮。原因很简单,受亲爸爸老佛爷压制多年的光绪得以亲政,自然想把慈禧好好安置下来,让自己好好伸伸拳脚,不让她再妨碍自己。于是修建宫苑便以修建水操学堂的名义,大张旗鼓地修了起来。希望老太后“颐”养天年,“和”心静气地安享晚年。建的这座学堂的主要任务,也不过是给慈禧老佛爷培养几个可靠的游艇驾驶员而已。
根据现有档案文献资料,最保守估计颐和园工程经费约为814 5148两。其中出自海军衙门经费737 5148两,总理衙门经费77万两。当时清政府向德国订购的亚洲第一超级铁甲舰定远号总造价170万两左右。北洋舰队自1888年之后就再也未添一船一炮。
再望望日本那边,中日尚未开战,胜负已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