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人活这一世,似乎所有人都在扮演两种角色:批判者和被批判者。来到互联网时代,这种感觉更是浓烈。我由于属于不那么成功的人,不敢轻易批判人,所以多数时间我成为被批判者。
就拿阅读来说,我不阅读,有人说我精神空虚;好吧,那就去阅读吧,结果……被批判得更多了。首先可批的是阅读内容。读网络小说太low;读鸡汤文,没营养;读畅销书,缺乏深度。读经典算最保险了,可还有读书方法可批,速读当然不行;精读也不全对,你得有输出;然后输出一堆笔记,还要被批未联系实践。
为了找对方法,我像多数人一样,听过不少经验分享课,看过很多所谓干货文。有时经提点一下,会有种醍醐灌顶之感,但也仅止于此。有时还能学到相反的观点,就更是迷惑不解。
后来一气之下,干脆忘掉一切方法,自己走自己的路,结果跌跌撞撞之后反而会走了。“要是我刚开始就尝试,那是不是就可以少走很多弯路?”想想也不尽然,稀里糊涂过河终归会翻船,最后可能还是去找各种方法,走回老路。
或许我真的是很笨、很没天赋,我总是避免不了走弯路。铺天盖地的“21天学会XXX”、“学会这几点,成为人生赢家”、“XX教你学XX,XX天累积别人XX年XX经验”都没能帮上我。
改变这个观点,是在看了赫尔曼.黑塞的《悉达多》之后。《悉达多》讲的是婆罗门之子悉达多悟道成佛的故事。佛佗并非天生佛佗,他经历了无尽的曲折。人生没有白走的路,少了哪一步,都成不了佛。
2.
悉达多出生高贵,是婆罗门之子;更可贵的是,他渴求知识、意志刚毅、思想高尚。他受到所有人的喜爱,被寄予了成为一位伟大的智者和僧人,一位婆罗门王者的厚望。
然而他意识到自己不过凡人,他有不满,他渴求去探索自我,逃脱轮回,寻求灵魂真正的安宁。而洗礼、经书、论辩并未带给他这些,他需要自己去寻找。一切曲折和传奇由此展开。
他首先走了沙门(苦行僧)之路,离家苦修。他苦修摈弃自我和沉潜禅定,扼杀自己的感官、泯灭自己的记忆,打算通过克服自我,消灭自我欲望和本能,来达到无我存在的核心之核心。结果,他多少次逃离自我,总又变成自己,重又感受到痛苦的轮回。
三年后,他听说出现了一位佛佗乔达摩,又走出森林去朝拜乔达摩。听完乔达摩的学说,他很敬佩,却没有追随。他觉得,学说再精妙,但根本没法用话语讲清楚乔达摩在大彻大悟时发生了什么。他需要对自己的路做出判断、做出选择、做出舍弃。他觉得必须要体验自我,不再惧怕自己,逃避自己。
这样,悉达多落入尘世。他从开始的游戏人生,去享受财富、爱情,慢慢变得沉迷,他变成了酒肉之徒、赌鬼、奸商。直到一场梦及内心的召唤,他才如梦初醒。旧的自我泯灭,新的自我重生。他绕了一个大弯,经历了那么多愚蠢、罪恶、错误、恶心、失望、痛苦,只是为了重新成为一个孩子,为了重新开始。
斋戒和忏悔杀不死的僧侣和沙门悉达多,让尘世杀死了。商人、赌徒、酒鬼和财迷悉达多,又在空虚和恶心的轮回中慢慢死去。新生的悉达多最后的导师是船夫瓦苏代瓦和静静的河流,他不断学会倾听,他原来嘲笑过的虚荣、贪婪的世人,也变得不再可笑,变得可以理解,甚至可敬可爱了。
这时悉达多已接近圆满,他最后的执迷是得知他尘世中还有个儿子。他妄图度化执拗、任性的儿子,但在河水中看到自己的倒影时,他想起了自己父亲。他想起了他是怎样迫使父亲答应让他离家的,而父亲岂不是也同样忍受了极大的痛苦?但他终究还是走了自己的路。
各人和各人的目标,各人为各人的目标痴迷,各人有各人的困恼。悉达多终于了悟,他无法使儿子逃脱该有的轮回,他放下了。他像河流一样,顺应事变、顺应生活,满怀同情,满怀喜悦,热衷流淌,终于成了佛佗的模样。
3.
悉达多成佛之路就讲到这里,那么问题来了,悉达多经历了那么多曲折才达到佛陀的境界,假如刚开始就有神告知他最后悟得的真理,他是否就能避开一切看似白走的路,立地成佛?
我的答案是不会。原因太多。
第一,他时机未到,听不进去。就像他离开乔达摩时,还对自己的觉悟骄傲时,已经遇见船夫与河流,却并未留下;直到第二次渡河,毁灭了所有的骄傲后,才接受洗礼。就像我们高考时父母老师让我拼心全力,废寝忘食去考个好大学,可以少走很多弯路,道理很对,但年少的我们都听不进去。
第二,他只能获取部分信息,因为语言总有遗漏,智慧无法传达。就像悉达多成佛后根据自己体会,与好友果文达说起佛理,他说“尘世的一切都是圆满,一切罪孽本身就蕴含着宽恕”之类的话,果文达却在心里嘀咕真是古怪的想法。就像有人告诉我速读的好处,你按部就班却未必有效果:他的观点里隐含着自己的经历,他已经有一定阅读功底,而你没有。差之毫厘,谬以千里。
第三,他听不懂,因为未曾经历过,他可能脑子记住了这个真理,但他做不到亲眼目睹,心知肚明。就像他从孩子就开始学佛,就被教导尘世和财富不好;但直到他变成沙门,再变成商人、赌徒、酒鬼,又重新变回孩子去审视生活,他才真正知道尘世和财富为什么不好。就像我刚开始读的《吸引力法则》,还以为它是类似于只要念咒语就可以成功的魔法,没去亲身体悟并未真正懂得其内在的原理。
4.
最后,鉴于语言的歧义,为了尽量少地减少误会,我最后再解释两点。
《悉达多》并不批判学说,并不是教人不学习。如果现在有人问,那究竟要不要听课,向大神学经验?我觉得渡化真是看缘分,要正确的时间碰到正确的人才行。或许有人有钱有时间,觉得适合跟着别人的学说(方法)走;有人听了一些,没碰上对的,最后还是走自己的路。两点之间,可以有很多条曲线。
对我来说,我以前的学习也并不是白走的路,课程本身收获是其次,关键是我在学习之后慢慢认识到:别人的路不一定适合我,不可偏听偏信,不可相信捷径。一切理论需要落实到实践,理论本身不能替你走路。对于付出的时间和金钱来说,我已经赚到了。
我原标题本来是“人生没有白走的路”,想了想又加个前提。走路的前提要知道为什么出发,要随时去思考这条路方向到底对不对,走错了就吸取经验。如果只是埋头去走,走完毫无感悟,那的确是白走。用《悉达多》的话来说,“凡夫俗子与智者贤人的区别只有一点,就是意识,就是对一切生活的统一性的清醒认识”。
所以,带着脑子去走自己的路,因此,一切对我来说都好,都只会促进我,绝不会伤害我。
红楼宝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