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的大热电影《你好,之华》受到广泛好评,由岩井俊二编剧并执导的该片讲述了由书信往来引发的往事纠葛,由主角袁之华揭开三代人之间的纠葛。日系风格浓郁,不同于中国导演的国产电影,岩井俊二小清新却又发人深省的电影创作风格还在一直延续。我们认识这个日本导演,很大可能是从《情书》开始的:在书中细腻的笔触,与他在电影中的挚爱描述交织出凄美痴情的爱情绝唱,是让人心痛扼腕的年少感情。《有关莉莉周的一切》讲述了最残忍的青春,《四月物语》最为温馨,《花与爱丽丝》最为青春洋溢古灵精怪。而我认为,这次的《你好,之华》就像是《情书》的姐妹篇,事迹都是由信展开,主题也都是对于青春的探讨和思考。但是《情书》结束于一场暗恋的揭穿,而《你好,之华》则讲述互爱的少年们长大后的生活,要比年少时期单纯的爱恋宽广也复杂的多。
看完电影散场,总有人说为什么影片不叫《你好,之南》,没错,影片确实聚焦在之华的姐姐袁之南身上,就像影片中的,不论是年少时还在的袁之南,还是后来只活在记忆里和书里的袁之南,都一直是所有人目光的焦点。但是袁之华才是全片的戏眼,老少三代人的线索和事件揭露点以及情感喷发点都是由之华作为情感纽带串联起来的。而且,《你好,之华》里的华,应该不仅仅是女主的名字,还是对电影中全部人物“年华”的问候,更是自己对自己人生的回望与问候。电影以葬礼开场,却以对青春时期的校园生活的回忆收尾定格。葬礼是生命不可挽回的叹息,而校园则是对匆匆流逝的青春的缅怀追忆,从始至终,都在展现年华的逝去。回望整个影片,只是觉得像是胸口压上了一团棉花,绵绵软软的疼痛却弥久悠长,不知道正处青春盛年的自己在伤心什么,现在再想,也许不是悲伤,只是彷徨无措的迷惘。对于影片中人物的人生变故的不确定和恐慌,对于青春中造化弄人的叹息,都像是淡淡的悲伤,可能不会惹人流泪,但始终笼罩着沉重迷失。
一直到电影尾声,尹川去图书馆见之华,给了她一本相册。我等待着“你好,之华”的字样,却只是之南30年前毕业晚会的演讲稿。放映厅灯亮的一瞬,仿佛自己走完了主角的一生,却发现脑海中根本没有“你好,之华”的字样,失落和怅然一瞬间袭卷。始终是之南,之华爱的男孩始终没有背叛过那时的情感,少年情愫依然坚定。尹川无疑是深爱之南的,但不同于之南的悔恨和缅怀,他以成熟坚定的方式来对待这段情感。尹川在分别后写下她的小说,探访她的故地故人,寻找她的前夫。尹川始终压抑内心的悲伤与狂怒,换上理智和冷静。
之华一开始的冒充或许凑巧,或许蓄意而为。“他们把我认成姐姐了”,心里有的到底是窃喜还是无奈,遇到尹川的时候是惊慌还是兴奋,都是之华的选择,但在尹川的眼里,之华这个看似岁月静好的冒充者,实在是自欺欺人又好笑。根本不是一次次的书信往来暴露了身份,而是从一开始,尹川就认出来了“为什么自始至终,你都那么喜欢骗我”,对于当年的情书,他还记得。被戳穿后之华选择的平淡相处,是对自己已有人生的负责人,也是对尹川至死不渝的爱恋的守护,平静如水的朋友才是两人的相处模式。
从电影表现手法上看,电影中故意给所有人的大学时期留白,但其实张超的出现才是所有事情偏离原定发展轨道的关键点,其中复杂的情感纠葛让同为情感动物的人都作为旁观者来看着一场闹剧。之南是在为自己当初错误的选择埋单,尹川的书信和那本书无时无刻不在提醒着她自己的愚蠢,为了一个吸引自己的神秘男人,抛弃了又位置可能的人,这样的错过,让她整个后半生都在忏悔。但是没有人是圣人,尹川也在逼死之南的路上,加了一把足量的稻草。那些好意的书信和过往甜蜜的书籍记录,无一不在提醒逼迫之南,所有人,都是青春漩涡的推动者,同时也是深陷其中的受害者。
从电影语言艺术的角度来说,有着日系电影的一贯风格。首先之华家中的装修风格,再到之华全套日系的穿着,还有电影镜头中的模糊感,都是日系镜头语言。而其中与画面配合的声音平平淡淡却恰到好处,就好似人的呼吸,或是之华,或是尹川,或是我们自己,我们跟随呼吸的节奏去感受主人公的人生。景别并没有特别的变化,在室内拍摄人像和交流的时候中景或近景,更能体现人与人距离的进和心灵的交流之深,而外景拍摄一般采用全景,在雪地和阳光中奔跑的女孩,依然牢牢的霸占着画面中央,与过往重合,在回忆里翻腾。影片很少使用远景和特写,日系的小清新很难用到俯瞰全局的壮阔,也无需时刻通过面部表情来展现人物内心活动。慢悠悠的旋律却丝毫不影响影片实体内容结构的紧凑感。
电影的表现手法和镜头语言并不是电影的全部,电影的中心内容也不是评判电影好坏的标准,真正在出了电影院的大门一周之内,你还能回想起的内容,才是这部电影能给予我们的全部有意义的影响和思考。《你好,之华》中的之南,之华,尹川的故事已经结束了,年少和老年者的情感纠葛也告一段落了,戏外的我们又过着什么样的生活?我只想在这或许繁忙,或许悠闲的冬日里道一句,问候那时青春,足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