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
《我的职业是小说家》是村上春树前所未有的自传性作品,历时六年完成。
一个人,写作三十五年,十三部长篇小说,超过五十种语言译本。
虽然拥有享誉世界的知名度,但关于村上春树,许多事情始终包裹在神秘的面纱中:他是怎样下定决心走上职业小说家之路?对他来说,人生中幸福的事是什么?究竟如何看待芥川奖和诺贝尔文学奖……小说家看似风光,却是份孤独的职业。
三十五年来,村上春树在孤独中编织着美妙动人的故事。
他十二章肺腑之言,真挚诚恳又不失幽默地讲述自己写作道路上的故事,和追逐梦想与幸福的人生往事。不论是作为声名显赫的作家。还是认真生活的普通人,他的故事都为人们带来信心和勇气。
《我的职业是小说家》就是村上春树热爱生活、追求梦想的真实写照。
01.
村上春树,日本后现代主义作家,1949年1月12日生于京都伏见区。毕业于早稻田大学第一文学部演剧科。
村上春树29岁开始写作,第一部作品《且听风吟》即获得日本群像新人奖,1987年第五部长篇小说《挪威的森林》上市至2010年在日本畅销一千万册,国内简体版到2004年销售总量786万,引起“村上现象”。
其作品在世界范围内具有广泛知名度,作品风格深受欧美作家的影响,基调轻盈,少有日本战后阴郁沉重的文字气息,被称作第一个纯正的“二战后时期作家”,并被誉为日本80年代的文学旗手。
2017年2月24日,村上春树出版两卷本长篇小说《刺杀骑士团长》,小说上卷命名为“念头显露篇”,下卷命名为“隐喻改变篇”。 该作品的中译本首印达70万册,由于预售反响不俗又进行了加印 。
1974年25岁的村上春树,在国分寺开爵士乐酒吧,白天卖咖啡,晚上当酒吧。开店资金500万日元,250万为夫妇打零工存款,其余由银行贷款。店名取自在三鹰寄居时养的一只猫的名字,后移店至千驮谷。这是村上春树一生中最静谧、幸福的时光,他一边经营,一边读书,一边观察,生意也越来越顺利。
02.
第一次听说村上春树是因为《挪威的森林》,那时候恰巧有一首歌也叫《挪威的森林》。
那时候,我并不知道《挪威的森林》具体讲的是什么,就莫名的有一种好感,也许是因为那首歌的原因,又或者挪威也好,森林也罢,看到这些字眼的时候,总难免浮想联翩。
当我翻开《挪威的森林》的时候,我就知道这种好感是有理由的,是名副其实的,就是我想要的。
挪威这座城市的故事,森林的邂逅,美好的爱情,别具一格的文体,字里行间都带着让人忍不住一探究竟的意趣。情调、细节的刻画,以及对于人物内心世界的放大和关注,委婉而细腻,富有着某种阴柔之美。悲剧的基调,将这种美渲染的更加淋漓尽致了。
我从来不知道,原来还能有这样令人心旌摇曳的伤感、悲悯和韵味绵长的文艺情调。
字里行间,好像每一个细节,每一个出现在故事里的人彼此之间都有着某种关系,以至于在我看来很多无关紧要的琐事也像是在诉说着一些心里话。
《挪威的森林》是我第一部那么喜欢,而又那么的深刻的小说。
它会让你忍不住去想,去感受,甚至由此生发出某种怅惘、孤寂,或是无奈之感。
悲伤之余,又会有一种豁达,像是故事正在慢慢的将我们的内心的某些东西抓起来,再提高到一定的高度,然后再慢慢的、轻柔的放下,从而由衷的觉得豁达。
那时候,我就在想,能写出这样作品的作者一定是位了不起的人物吧?
那时候,对他的了解还仅仅停留在对他的作品的震撼中。
03.
《我的职业是小说家》让我对村上春树有了更深的了解,对于写作和小说,也有了新的感悟。
在这本书中,我们很轻易就能发现村上春树的意趣,幽默以及对待人生的态度,对待写作的深刻认识。
在书中,村上春树讲述了自己写作之路上的经历,以及心路的行走。
将其中的偶然和某种必然联系起来,似乎像是一种禅理,一种宿命论,一种对自己人生的定位和对小说的理解,浑然天成,似乎天生就该和小说发生点什么。
不论是他所理解的小说家的“气质”也好,还是对于他的孤独,幸福和梦想,以及对于音乐的酷爱,他都一一进行剖析。
客观的,主观的,情绪的,这些都让我们能够在《我的职业是小说家》看出点什么来。
与其说《我的职业是小说家》是村上春树的自传性作品,倒不如说,这是村上春树对于小说家的虔诚,和敬畏之心。就像是和老朋友的谈话,和自己的对话,不必煽情,也没有过多的情绪化,就那样淡淡的,从容而带着某些期许,那样认真的去说,去把“小说家”当回事。
04.
这就像他面对生活是一样的,那样认真的生活,有点小众,又有着自己独特的性情。
如果说离经叛道,显然是不合适的,但是说,尊重传统,却又不是那么回事。
他是先结婚的,还没毕业就结了婚。他也讨厌进公司就职(用原文的话说就是“我不想进公司上班”,“不愿向体制摇尾乞怜”。),在25岁那年就“草率”的开始创业,那时候的他,活得很纯粹也很简单,当然也很艰辛。
这是社会的普遍现象,那时候还看不出他和“小说家”的联系,甚至很难想象他会选择这条路。
在那个事事粗枝大叶,却也不乏乐趣的时代,他就这样创业了,他和太太两个人在三年里同时打了好几份功,尽管拼命攒钱,但依然四处举债,东拼西凑好不容易在国分寺车站南口开了一家小店。遗憾的是,这几乎没赚到什么钱。
从现在看来,这也许是他难得的纯粹时光,可以为音乐,为梦想,这么简单,这么单纯的追逐和享受。
所以,看吧,其实村上春树和大多数的普通人一样。
05.
和大多数年轻人一样,年轻时候的村上春树不善于加入群体,彷佛就是这一点,我们时常能在他的作品中窥见某些孤寂。而这种孤寂,正是小说家一直都需要承受的。
他喜欢书籍、音乐、电影,在这些个人化的领域,他安居于其中,享受而安逸。
这属于一个个人的,小众的喜悦,而这样的喜悦是任谁都夺不走的,只属于个人的。
那时候的他,和大多数人一样,没什么经营才能,又生性不善应酬,并非社交型的性格。但那时候的他,只要是喜欢的事情,就会任劳任怨一心一意去做。
就像某些人说的那样,“任何一件事情,只要心甘情愿,总是能够变得简单。”
那时候的他,就是这样的简单,简单而喜悦,艰辛却也任劳任怨。
再后来,就是他的创作之路了。
他的第一部小说《且听风吟》花了差不多半年时间,刚开始也不是叫《且听风吟》,不过关于这一点,他没有细说。
说起他的写作经历,很奇特,也很简单。
用文中的话说,就是“某一天,什么东西突如其来地闪现在眼前,于是万事万物为之面目一变”的感觉。
这里面还有一个小故事。
就在某个下午,戴夫·希尔顿作为第一击球手,在神宫球场打出潇洒有力的二垒打。
就是在那一瞬间,以此为界,他的人生状态徒然剧变。
比赛结束后,他就买了稿纸和钢笔。就那样一个字一个字的手写,带着非常新鲜的感觉,心扑通扑通地乱跳。
用钢笔在稿纸上写字,是他暌违已久的事情。
想必那时候的他,一定不知道将来能够成为别人眼中的“小说家”吧?
只是,他去做了,花了差不多半年时间,于是就有了《且听风吟》。
06.
那时候的他,对小说该怎么写也是一窍不通,甚至都没有认真阅读日本现代小说(即所谓的“纯文学”),所以,那时候的他不太明白当时的流行小说,也不知道该如何用日语写小说为好。
为此,他也曾沮丧过,怀疑过自己“可能没有写小说的才能”,换做一般人,可能这时候就黯然放手了。
可是,他的手心还清晰地留着在神宫球场外场席上得来的epiphany的感觉。
破而后立,干脆就别管什么小说该怎样,文学该怎样的规则,随心所欲、自由自在地写出胸中所感,脑中所想。就这样,但也不是像嘴上说的那么简单。
尤其是对于一个从来没有写过小说的人来说,更是天下第一难事。
除此之外,他又试着用英文写起了小说的开篇,尝试着“不同寻常的事情”。
也就是在这写作过程之中,他才渐渐的找到了属于自己的文章节奏般的东西。
所以,看吧,写作之路简单,却也充满着无穷的变数。
但是,显然他坚持了下来,这一坚持就是三十五年的光阴,也就有了我们所认识的“小说家”村上春树。
《我的职业是小说家》中,不论是作为声名显赫的作家,还是认真生活的普通人,他的故事都为人们带来信心和勇气。
07.
值得一提的是,《我的职业是小说家》在开篇就提到了“小说家”的种种弊端。
比如说“号称作家的人基本上都是自私的人种,自尊心强,竞争意识旺盛,作家之间交往不顺的情况要远远多于和睦相处”。
还有对同行,以及对外的,一些排外,或者是排内的现象等等。
让人闻之耳目一新的想法,这是一个普遍的现象,只是大多数人似乎都不愿意承认这一点,更是少有人提及。但这是事实存在的。
在《我的职业是小说家》中第一篇他就提到了自己对于“小说”的见解:
只要想写,差不多人人都可以提笔就写。
甚至于,只要能写写文章,手头有一支圆珠笔和一个本子,再有点说得过去的编故事的本领,就不必接受什么专业训练,人人就能提笔就写。或者说,大致都能写得像小说的模样。
至于去大学念文学专业,什么写小说的专业知识,那玩意儿可有可无(不是最重要的)。
08.
他还在文中提到,关于天赋和才华与小说之间的关系。
他在文中说:“稍许有点才华的人,一上手就写出一部优秀作品来也是有可能的。”
只是,如果“小说家”真的这么简单,你就错了。
这只是说,小说的门槛是低的,但是成为小说家光有天赋是不够的。甚至于,这种天赋就有可能是你成为不了小说家的原因。
的确,写出一两部小说来不算难事,但是要坚持不懈地写下去,靠写小说养家糊口、以小说家为业打拼,就是一件极为艰难的事情了。
这里面需要某些“特别的东西”(我们可以简单理解为最初的动力,以及能够一路坚持下去的恒心和勇气。),既需要一定的才华,还要有相当的气概。此外,如同人生中其他事情一样,运气和机遇也是很重要的因素。然而更重要的是,它需要某些类似“资格”的东西,有些人是生而有之,也有些人是通过后天艰苦努力获得的。
总之来说,坚持做一个小说家是一件严酷的事情,小说家们都刻骨铭心、一清二楚。
就说,这漫长的二三十年间出道的人如今还剩下多少仍然以作家为业呢?可能为数甚少吧。
09.
另外,村上春树还提及,写小说似乎不是头脑活络的人适合从事的工作。
当然,这不是说写小说就只是靠勤奋努力,这里面还必须拥有一定的思考能力、修养和知识。
但是,才思过于敏捷或者说知识储备超常的人,只怕是不合适写小说。
因为写小说(或者故事)是需要用低速挡缓慢前行,去耐心推进的作业。
在许多情况下,小说家是将存在于意识之中的东西转换成“故事”的形式表现出来。
那原本固有的形态与后来产生的新形态之间会产生“落差”,这是相当绕弯子和费工夫的活儿。
脑海中的信息有一定轮廓的人,便不比将其一一转化成故事,径直将那轮廓原封不动地转化为文字往往更便捷,也容易让一般人理解。可是,转化成小说形态恐怕就得花上半年时间。
当然,如果原封不动直接表达的话,可能只需要三天就能转化为文字。
才思敏捷的人当然能胜任这种事情,知识储备丰富的人更是简单,只消将手头的知识合乎逻辑地巧妙编排,转化为文字,人们大概就能毫无障碍地;理解和信服。
简单的说,大部分人,或者大部分聪明人,他们通常太过聪明、脑筋转得太快,身体往往无法适应故事这种低速的交通工具,这也是大部分人往往“稍稍观摩两眼,就此绝尘而去”。
因为,聪明人大概是很难从写小说这种劳作中找到期待的益处,往往,他们写出一两部小说就会恍然大悟:“啊哈,原来如此,就是这么一回事呀。”就此转变心思,琢磨着与其如此,还不如去干别的行当效益更高。
用个极端的表达,或许可以这样定义:“所谓小说家,就是刻意把可有可无变成必不可缺的人种。”
而聪明人大多不会喜欢这样的节奏,这样的速度和效益,这样的方式的表达以及漫长的孤独和磨合,甚至还需要机遇和不断地重头开始。
甚至于未来,能不能有未来,也是未可知的。
这样的等待,这样的孤独,这样的期许,这样的结果,你真的能够接受吗?
10.
从《我的职业是小说家》中,我们不难发现村上春树的真知灼见,更为难得是他对于小说的认识,没有一味的去说小说家的好,反而是用另一种方式告诉我们他对于小说家的敬畏和信仰。
从书中,我们很容易发现,字里行间的真挚真诚,我们很容易发现,写小说原来是这么一回事。
这也让我们对于自己,对于小说家,有了一个更为清晰的认识,同时,也通过这本书让我们知道“小说家”这么一个群体,他们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的“风光”。
是的,写小说,可能真的简单,但是,做一个小说家,可能就需要面临很多很多的问题。
这是一种工匠的精神,精打细磨,才有了我们今日的文化的繁荣。
这个世界永远不缺聪明人,缺的是愿意去下笨功夫的人。
11.
《我的职业是小说家》是一本很不错的书,不论是作为声名显赫的作家,还是认真生活的普通人,他的故事都为人们带来信心和勇气。
我甚至于常常反思自己,是否真的要坚持,或许是自诩为聪明人,或许是我太急于求成,又或者我还没准备,但不管怎么说,去做,去解决问题,去勇敢面对,去坚持,人生中总会需要这么一段下笨功夫的时期。
大概,这就是《我的职业是小说家》想要传达的吧?
你真的准备好做一个小说家吗?
十年,二十年,三十年,三十五年,你在哪?
——读《我的职业是小说家》有感
书上狐狸
2019年02月《爱有所爱》节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