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8月17日 周三
前些日子在一个年轻人相对多的论坛上把我的一篇旧文《如此儿媳谁之过》与大家交流分享。却遭到年轻人的痛批。比较典型是这位:“说真的,都要将心比心的。您这文章只站在婆婆的立场说话而已,很多凤凰男的婆婆都认为自己把积蓄都给儿子了,然后儿媳妇就得像保姆似的伺候你们全家,不然就是贪财什么的,还霸占儿子……太可笑了吧!要按您的逻辑,难道人家闺女没被你儿子霸占吗?人家爹妈培养女儿难道成本比你们低??我觉得你认为婆婆给钱,媳妇就得伺候着,这本身就是在看低了感情这事了。只有感情才有可能换来感情,在媳妇生产需要照顾的时候,有的婆婆在哪呢?平时生活相处的时候对媳妇的尊重又在哪呢?”
一篇文章留言说了这么多?可想而知她对婆婆有多么的“愤怒”和不满?我觉得自己是现在旁观者的立场就事论事,也没有偏袒婆婆的意思,没想到却被当成“婆婆”的替身来指责?看来年轻人的婆媳关系正处在“怒剑拔张”中啊!我未来的儿媳妇要是也是这种思想,那就“家无宁日”,婆婆难当了?这就是我们说的“代沟”吧?
我也是儿媳妇,和婆婆相处20多年没红过脸,虽然对婆婆的某些做法也不苟同,也有微词,但从内心还是把婆婆当亲人家人看待,有有困难都是找婆婆帮忙。从来没有当“对立”的面去“控诉”过?既然你选择了人家儿子,就必须包容他的即使是缺点一身的老妈?没办法这就是婚姻。妈再不好那也是生他养他的妈,他没有理由没有权利背叛她,遗弃她!就像我老爸毛病那么多,我怎么说都行,老公要是当我面说,我还是不想听?就是这个道理。
我赶紧远离年轻人的论坛,老了就是老了,还是老老实实地在新浪博客里呆着吧!这里是咱中老年的乐园,大家在一起说话都能得到呼应和理解及认同。有存在感,看来年龄真是交流的障碍呀?
再比如我喜欢的专栏作者麦子的文章《向老人学习什么》里说过:比如我妈,她从来不主动和年轻人说话。为什么?她说:岁数大的人容易招人烦,不想讨扰别人。我说,你想的太多了,谁烦你呀?我知道,她不愿意面对的,是有人对老年人的敷衍和不耐烦。
麦子的妈妈在我们眼里是老人,我们在二三十岁人眼里也是“老人”,在人家面前也不要乱说话,说多了也是“招人烦”的。我们认为我们不老,头脑敏捷清晰,可是和年轻人越来越没有共同的话题啦!年轻人能陪我们唠几句就是给我们面子啦。千万别以过来者身份指教她人?那就大错特错了!人生的道理都是生活的沉淀,过早地提醒不起作用,还引起反感。
面目可以用美容整容装扮年轻,可是“饱经风霜”的思想就不太容易装“嫩”了?即使是看不到脸的网络,你的文字你的观点也一定会就暴露了你的阅历和年龄。
附旧文《如此儿媳谁之过》
2016年7月5日周二
邻病房的一个中年女病友今天出院了(年龄与我相仿,农村人结婚早),虽然花了12万元,但没有彻底治愈(还不能站起来走),临走时还带着尿袋,医生嘱咐半个月要更换一次。她家住在北安那边的农村,据家人说她平时非常的能干,家里几垧地大部分都她一个人种(丈夫是好吃懒做型)直至累的腰完全不能动了,才不得不来省城看病,但医生说,来的太晚了,骨头已掉渣坏死(骨结核),即使手术换骨也很难治愈,不建议手术(怕花了钱也治不好)。一个农村妇女如果不能下地干活,整天躺在床上让人伺候,那简直就是生不如死。所以她及她家人还是抱着一线希望要求手术,尽管知道手术费用十分昂贵,也要破釜沉舟地试一试。
但是她自己家一分钱也没有,为什么这么勤劳能干的中年妇女会没有一点积蓄呢?因为她的钱都供儿子上大学,就业、结婚、买车、买房等等(即使全拿出来也就是提供一部分,儿媳也是嫌少的),刚把儿子的各种人生大事整利索,她的骨病也到了瘫痪的边缘阶段。这次看病的钱是这样凑齐的,她娘家姐妹六个,大姐去世了,她是老三,几个姐妹每人出一万元,其中有个外甥过的不错,一个人拿了五万,她五妹的两个儿子每人又拿了一万。而她付出全部的儿子(已经在哈市工作)却和外甥一样拿出一万。这样才凑齐了12万手术费。
更可气的是她在医院住院十几天,她的几个妹妹和丈夫来伺候,家住哈市的儿媳妇别说没伺候,连面都没露,只有儿子一个人到场。一个农村婆婆供一个大学生容易吗?她满心希望地通过艰苦劳作培养儿子,目的就是晚年有依靠,可是儿子当不了媳妇的家,自己虽有车有房工作也不错,老妈有病媳妇硬不给掏钱(可能平时关系处的也不好)他就束手无策。年轻的小媳妇们!你找农村出来的“凤凰男”,就要有照顾农村公婆的思想准备,没有这样的心里准备,怕受拖累,当初就别找从农村走出来的好小伙子?把人家辛辛苦苦培养的儿子“霸占”了,还生生地不管人家的爹妈?别说孝心?只问“良心”何在?她再不好?再有缺点?不是你丈夫的亲妈?俗话说,爱屋及乌,亲妈你都不让他管?他的心会好受吗?就不怕你的儿子将来也不管你?退一步即使你真拿不出钱,出力来伺候还不行吗?对这些即出钱又出力的姨姨们说句感谢的话也不会吗?
临走时她五妹对她那不知疼不知热的姐夫说:你要是回去不好好伺候我姐,给伺候死了,我就跟你没完?你想再找,我非给你搅黄不可。他丈夫怕他五小姨子,吓的没敢吱声。望着她们全家离去的背影,大家议论说,儿子不在跟前指不上,她躺着炕上,还有尿袋(在农村医疗条件差很难保证半个月换一次),她的丈夫不是伺候人的人,娘家人给花了那么多钱治病,到头来只怕人财两空啊!真应验了那句话:有好儿子不如有好媳妇?儿子培养的再成功,他听媳妇的,在家说了不算,妈不就是“靠边站”“干瞪眼”。一个病友老太太说:现在媳妇,婆婆有钱对婆婆就能好,婆婆没钱有几个能对好的?是不是这样,我还没有做婆婆,也没有经历那个阶段,故不敢妄加品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