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讨厌的勇气并不是要去吸引被讨厌的负向能量,而是,如果这是我生命想绽放出最美的光彩,那么,即使有被讨厌的可能,我都要用自己的双手双脚往那里走去。
过去的自己并不知道想要做什么,每天没有期待的醒来,机械性地做工作,感到每一个今天都是重复的昨天,而明天也是将会是这样,这种日复一日的乏味让我在每一天结束后都倍感疲惫。小的时候对未来满是憧憬,长大后却逐渐地发现人生的路模糊难见,似乎按照大众的路走下去不会有什么错,但又总感觉少了些什么。知道自己想要追求幸福,却迷失在繁杂的日常和复杂的人际关系中,想要挣扎一下却总是不得其法。
我很幸运能够在迷茫的时候遇到了这本书,让我对自己有了更清晰的认识,原来我并非没有选择,原来事情也并非我想的那么复杂,我只是缺少迈出第一步的勇气罢了。
岸见一郎和古贺史健是本书的两位作者。 岸见一郎是日本的哲学家,主要活动领域是古代哲学和阿德勒心理学,是日本阿德勒学会认定顾问。 古贺史健是一位自由作家,以作品极具现场感和节奏感而广受好评。
这次两位作家合作,围绕着A阿德勒心理学理论,通过用青年和智者对话的形式来阐述“使用心理学”,来回答那些让我们迷茫焦虑的问题,帮助迷茫的人打开自我枷锁,感觉到自己的价值。
先简单介绍一下阿德勒,1870年出生在奥地利,是一位医生,心理治疗师,创立了个体心理学派。
他强调目的论,研究个体心理学,认为“每个人都是不可分割的整体”,每个人都是作为一个整体发挥作用的“个体”。阿德勒心理学不是与社会心理学的对抗,他坚信个体与社会是相互依赖的。
我们或许具备了追求幸福的条件,却缺少迈出一步的勇气。而我们唯有在感觉自己的价值时,才能鼓足勇气勇气。 如何找寻自己的价值,这本书给我们提供了几个新的切入点。人生的三大课题无非交友、工作和爱,人们或多或少的都会涉及一两个,能否处理好自己和三者的关系也影响着我们幸福与否。
一、交友
日常生活中跟人打交道,你是否会苦恼于别人怎么看自己,似乎自己的价值由别人决定。为了给别人留个好印象,会说些违心的话。阿德勒心理学认为”一切烦恼皆源于人际关系“。社交这种群体活动,我们本都是本着利益互换的心来和别人交往,这种利益可以是物质上的也可以是心理上的。
举个例子:希望被别人表扬或者反过来想要去表扬别人,这是一种把一切人际关系都理解为“纵向关系”的证明。阿德勒心理学反对一切“纵向关系”,提倡把所有的人际关系都看作“横向关系”。也就是说对别人夸赞、关心他人的出发点应该是“我对别人有用”,建立起共同体感觉。
那如果没有建立起这种感觉?或者别人不领情怎么办呢?
我们都想毫不讨人嫌地活着,招人讨厌是件痛苦的事情,想要尽力满足自己的认可欲求。但是,八面玲珑地讨好所有人的生活方式是一种极其不自由的生活方式,同时也是不可能实现的事情。 如果想要行使自由,那就需要付出代价。而在人际关系中,自由的代价就是被别人讨厌。
犹太教教义中有这么一段话:“假如有10个人,其中势必会有1个人无论遇到什么事都会批判你。他讨厌你,你也不喜欢他。而且,10个人中也会有2个人能够成为与你互相接纳一切的好朋友。剩下的7个人则两者都不是。” 这种时候,是关注讨厌你的那个人呢?还是聚焦于非常喜欢你的那2个人?抑或是关注其他作为大多数的7个人?缺乏人生和谐的人就会只关注讨厌自己的那个人来判断“世界”。
人与人之间的交往要尽可能地维持在平等的基础上,人格上的平等才有更好的各取所需。越是一味的讨好别人,越是得不到回应。
二、工作
工作狂是人生谎言。他者贡献并不是自我牺牲,阿德勒把为他人牺牲自己人生的人称作“过度适应社会的人”,且并不鼓励。 工作狂,按照书里的说法,是一种缺乏人生和谐的表现,因为只关注了人生特定的侧面。有的人会以此为借口来推辞生活中的责任,无暇顾及家庭,甚至以挣钱为理由来支配家人。被抚养的家人还不能反驳,因为随之而来将是“你也不看看是谁在挣钱养家”这种暴力的语言回复。
工作狂会希望通过工作这一行为标准来认可自己的价值,认为自己的工作了这些时间,挣足了养家的钱,得到了社会的任何,自己就是这个家里最有价值的人。
这种状态会一直持续到自己退休前,一旦工作这一“行为”停止,工作狂将不再是生产者,会收到打击。
如果只是从单一一个”行为标准“来获得认同感,一旦失去了做这件事的能力或机会,自己的价值也将会随之消失。但其实生活是多个方面构成的,“工作就是一切”的生活方式则只是通过部分来判断整体,并不算真正的人生和谐。
三、爱
学会接纳过去的自己,是一件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的事情。你是否有一段无法放下的过去,总是沉浸其中,希望能从中找寻安慰,又或者用过去来惩罚自己。阿德勒在否定心理创伤学说的时候说了下面这段话:“任何经历本身并不是成功或者失败的原因。我们并非因为自身经历中的刺激——所谓的心理创伤——而痛苦,事实上我们会从经历中发现符合自己目的的因素。决定我们自身的不是过去的经历,而是我们自己赋予经历的意义。“
阿德勒心理学更相信的是当下的力量,认为人们拥有改变人生的力量,你的将来并不由过去决定,而是由此刻决定。你对过去的看法是可以改变的,同样一段经历,用积极的眼光去看待则会产生积极的效益,反之,如果总是沉浸在负面的情绪中,则会对现在产生影响。
学会接受不幸,不要让它成为一把隐形的利刃。 以自己的不幸为武器来制品对方。通过诉说自己如何不幸、如何痛苦来让周围的人——比如家人或朋友——担心或束缚支配其言行。 什么叫“弱势具有特权"? 在我们的文化中,如果要问谁最强大,那答案也许应该是婴儿。 但是,只要自己的不幸当作保持“特别”的武器来用,那人就会永远需要不幸。
当然,负伤之人所说的“你无法体会我的心情”之类的话中也包含着一定的事实。谁都无法完全理解痛苦的当事人的心情。但是,只要把自己的不幸当作保持“特别”的武器来用,那人就会永远需要不幸。
作者通过通俗易懂的语言来阐述来阿德勒理论理论,对于人生中交友、工作、爱三大课题里的问题发表了见解。人生需要认真的过,但不要求深刻。 对于那些让我们烦恼的人际关系,工作里被动的自我牺牲,和那些无法忘掉的过去,其解决方法也变得简单。并非是“世界”本身复杂,完全是“你”把世界看得复杂。
简单地说就是害怕向前迈进或者是不想真正地努力。不愿意为了改变自我而牺牲目前所享受的乐趣——比如玩乐或休闲时间。也就是拿不出改变生活方式的“勇气”,即使有些不满或者不自由,也还是愿意维持现状。
在犹太教教义中有这么一句话:“倘若自己都不为自己活出自己的人生,那还有谁会为自己而活呢?”你就活在自己的人生中。要说为谁活着,那当然是为你自己。假如你不为自己而活的话,那谁会为你而活呢?我们最终还是为自己活着。没理由不可以这样想。如果一味寻求别人的认可、在意别人的评价,那最终就会活在别人的人生中。过于希望得到别人的认可,就会按照别人的期待去生活。也就是舍弃真正的自我,活在别人的人生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