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北朝时期的诗人江淹,年少时家境贫寒,迫于生活压力,不得不刻苦攻读。到了晚年,功成名就的他,生活富裕,再也不用为生计而奔波。生活上没有了压力之后,他就没有继续读书、积累素材,因此文思也随之枯竭,再也没有名篇传世了。这就是所谓的“江郎才尽”,很明显,江淹忘记了知识只有长期的积累、点滴的学习才能够拥有源源不断的才华,放弃了学习、放弃了积累,人就会像无源的水流一样诗才枯竭。
很多时候,所谓的灵感、创意也不是凭空生有的,都是靠平时的一点一滴积累起来,就像中国著名的物理学家王业宁说的,要创新需要一定的灵感,这灵感不是天生的,而是来自长时间的记录与全身心的投入,对于可以给人留下深刻印象、觉得有兴趣的都可以记录下来,无论是重要的事情还是微不足道的小细节都不放过,这些信息最后都可以被灵活运用,就像奥野宣之在《如何有效整理信息》上说的一样“因为你需要的信息就在笔记本里,所以你才会想到要参考它,笔记本中没有的内容你甚至都想不起来”,虽然这件事平时做起来有点麻烦,但当我们需要素材时却不会想破脑袋都想不起来该如何下手,这种日常积累下来的素材可以让我们找到加速思考进程的线索,找到新视角和切入点,获取需要的灵感或想法
说到积累素材,就不得不提一提素有“笔记本作家”之称的奥野宣之了,他毕业于同志社大学新闻学专业,曾在出版社和报社工作,奥野宣之独创的信息整理术和智慧创作法在商务人士中大受欢迎,累计销量超过50万册,在网络如此发达的今天,奥野宣之不管是工作还是兴趣,都坚持着使用笔记本记录,他的这种生活方式在日本引起了热烈的反响,同时他本人还有其他著作《如何有效阅读一本书》《如何写游记和散步日记》《智慧创造锻炼法》等
俄国文学大师列夫托尔斯泰有一本随身携带的笔记本,不论是散步,还是坐下和客人喝茶,他都会时不时地拿出来,记下一点什么东西。有人好奇地问他:“你老是往本子上记什么啊?”他笑笑说:“我什么都记啊,因为这世上什么都是有趣的。”他指着笔记本,说,“这是我一个藏万物的百宝囊,我常带着它到处走。”据说在托尔斯泰的百宝囊里既有与人谈话的记录,又有生动细节的备忘,还有许多生活百科知识的集锦,甚至还画有各种物理实验的图样呢,这个百宝囊也成了他毕生写作的材料仓库,除了《战争与和平》外,他的其他名著及大量中篇小说、散文等写作素材,很多都是取自他的这本百宝囊,托尔斯泰这种收集素材的方法与奥野宣之在《如何有效整理信息》上的一元化笔记法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在奥野宣之看来,只要一本笔记本,无论是工作上的还是生活上的大小事情都可以按照时间顺序记录进去,无需进行分门别类,想写什么就写什么,即便笔记看起来杂乱无章,但只要抓住一点线索就很容易找到需要的素材,而且这种记录比较轻松,不会令人有厌烦的心理,会让人很容易坚持下去,因为所有信息都记录在同一个笔记本里,不用担心有遗漏,这种有趣大杂脍的笔记会让人产生更多的创意
英国经济学家贝弗里奇认为新想法常常瞬息即逝,必须努力集中注意,牢记在心,方能捕获。一个普遍使用的好方法是养成随身携带纸笔的习惯,记下闪过脑际的有独到之见的念头,这种方法被俄国作家“笔记迷”果戈里贯彻得十分彻底,同时这也与奥野宣之在《如何有效整理信息》上写的观点一致,要想积累素材,就得学会日常取材,无论是在生活上还是工作上,有突发奇想的点子或者一闪而过的灵感,不管当时有无用处,都应该立即记录下来,因为判断内容的价值不是现在的自己,而是将来不知道会变成怎样的自己,即使是之前写的笔记,也应该带着问题去重读它,因为以前记笔记时和现在重读时的感觉完全是不一样的,通过笔记去接触自己过去的思想,会动摇自己当下的世界观,便有机会考虑根本不会考虑的事情,当我们重读笔记时,可以写下更多的想法,也就是以不同视角去观察同一个事物
古今中外有学问的人,有成绩的人,总是十分留意积累的,同样,知识也是积累起来的。就像鲁迅说的那样,无论什么事,如果不断收集材料,积之十年,总可成一学者
��S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