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最近,我带一岁四个月的女儿去玩滑梯,遇到一个同龄的小男孩,由爷爷奶奶双双陪着。
男孩被奶奶抱在怀里,指着滑梯“哇哇”叫,看得出,他也很想玩。
我问奶奶:“怎么不让小哥哥下来玩啊?”
奶奶说:“他还不会,容易摔跤。”
我无奈地笑笑,继续鼓励我女儿爬上爬下。
没过多久,奶奶抱累了,把男孩放下。
男孩踉踉跄跄地走过来,正想手脚并用地爬上楼梯,奶奶慌忙拉住:“快起来,脏!”
男孩扭动身躯表示不满。
爷爷叹了口气:“唉,真是不听话的孩子。”
然后,爷爷无奈地把男孩抱上滑梯,两手用力护着,让男孩慢慢滑下,奶奶则在下面接着。
奶奶一会提醒爷爷小心别把孩子的手扭着了,一会提醒衣服掀上去小肚子露出来了,一会又说太快了别吓着宝贝。
爷爷呢,也不停地指导孩子,让他身体往低一点才不容易摔跤,注意手脚不要往旁边放。
孩子在两位老人的保护之下,没什么表情,像一个木偶一样被抱上抱下,完全没有玩耍的乐趣。
没玩几次,爷爷就拿来水杯,说宝宝玩累了口渴了。
任凭小孩拼命地摇头,两位老人连哄带逼地,把吸管塞进孩子的嘴里。
我看着都忍不住为男孩捏一把汗。被过度保护的他,哪还能体验一点点自由?
02
我女儿玩起滑梯来,是另外一种状态。
她瘦瘦小小,显得很灵活。
她喜欢手脚并用爬上楼梯,走到滑梯前坐下,我帮忙调整一下姿势,放开手,她就一溜烟的滑下来,然后一个翻身爬起来,嘴里兴奋地“啊啊”大叫。
很多带孩子的老人看到我女儿敏捷的身手,都称赞起来,说自己家年纪相仿的宝宝,根本不敢玩。
当我看着他们保护孩子的样子,也知道为什么孩子不敢了。
有的家长怕孩子摔倒,一直牵着或抱着,孩子根本没办法自由活动。
有的家长嫌滑梯脏、长凳脏,小树脏、小草脏、地上的纸屑更脏,什么都不让摸,总是追在后面不停地叫:“不要!不要!”
还有的一直追着喂水果,不管孩子在玩在跑还是在发呆,一口一口地喂,孩子把头扭开了还要硬塞。
在这样的“保护”中,孩子哪还有什么主动权?
我想,我女儿天赋不是最好的,能力也不是最强的,我只是没有用大人的强势和自以为是来限制她,她呈现出了一个孩子该有的发育状态而已。
03
其实,没有大人的妨碍,孩子都是天生的学习家。
大人认为的“捣蛋”,只是孩子以他们的方式去学习。
一天在外面吃饭,我女儿已经吃完(她自己用手抓着吃),而我和老公还在吃,我随手拿起桌上一个勺子给她玩。
结果,女儿对勺子很感兴趣,还不停地模仿我们用勺子舀东西。
我想,莫非她有能力自己舀东西吃了?
晚上,我就做了一些容易粘在勺子上的糊糊,让她用小勺子自己舀着吃。
我保持一贯作风,在旁边看着稍加指导,尽量不干预,而在她进步的时候,夸张地给她鼓掌:“好棒,好棒!”
一开始,她根本不知道怎么下手,还找不到舒服的握勺子的方法,把周围在搞得到处都是。
第二天,明显有了进步,学会用手指把勺子固定好,尽管边吃边漏。
第三天,我惊讶地发现,她已经基本上可以用勺子自己吃了,当然会吃得嘴角和桌子上都有,但是已经可以自己用勺子吃完一碗。
这种学习能力,是相当惊人的。
当我们不去阻挠,而是让孩子可以专注其中,他们内在的动力会驱使他们训练自己,不停地学会新的东西。
而且他们很享受这个过程。
我只是用了允许和鼓励的方法,现在一岁半不到的她,已经“发明”了不少方法,帮我分担家务,并且乐在其中。
早晨起床换好衣服,她会把脏的尿不湿捡起来,交给我扔到垃圾桶去。
跟她一起买了菜回到家,她会一件一件地把袋子里的菜拿出来交给我,让我放到冰箱里。
收到快递,我清空了的快递箱,她喜欢用小小的身躯抱着,一摇一摆地搬到门外去。
每晚睡觉前,还会在我的带领下,把散落一地的玩具分门别类收拾好。
每次做完这些,她都兴奋地拍拍手,好像给自己爱的鼓励。
04
翻开手机看新闻,当今社会,对孩子的教育是焦虑的。
去年汇丰银行发布的调查报告称,82%的中国家长已经做好为孩子的成功做出“牺牲”的准备,超过1/3的父母已经完全丧失个人时间。
但是看着女儿兴致勃勃的模样,我好像可以放下这种焦虑了。
她让我相信,孩子是有灵性的,他们有自主成长的动力,根本不用家长操心这么多。
心理学家普遍认为,两岁左右的年龄,是自主性发育的最好机会。
提出“人格发展阶段”的埃里克森认为,这个年龄是发展自我控制力和意志力的关键时期,如果被鼓励,他们会变得有自信和创造力,如果被打击,孩子就会变得羞怯与自我怀疑。
我想,中国的家长对为孩子的教育用力过猛,却又举步维艰,正因为在孩子该发展自主性的时候,让他们品尝到了自卑和羞愧。
让我痛心的是,在我的接触中,依然有很大一大部分的家长,把孩子当作一副没有思想的小躯壳,应该听话,任由他们摆布,而孩子的自主却被他们理解为顽劣和对抗,被深深地打压。
其实,是我们用大人的狭隘和固执去限制孩子了。
我们真的应该给孩子多一些信心,多一些放手。
只要我们不干预,静待花开,相信孩子真的都能长成奇迹。
简书大学堂无戒90天挑战营 第七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