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廖玮雯
之所以写这篇文章,来自后台一位朋友所给我的留言:
廖老师,我觉得你的文章像鸡汤但是又不是鸡汤,我也说不上来,反正和其他一些鸡汤文不一样,你能谈谈你怎么看鸡汤的么?
现在“鸡汤”一词被贬损得厉害,一个作者可能不大喜欢被人称为“鸡汤作家”,甚至,现在还涌现了一批号称反鸡汤的作者,那么,我来谈谈这事。
2013年的时候,我失恋了,既痛苦又狼狈,那时候,恰好张嘉佳的睡前故事在微博上风靡一时,说实话,当时那个状态的我,去读《从你的全世界路过》,确实被感动到,他故事里面的主人公全都满怀深情,历经爱恨。伤离别也好,在一起也好,故事结局都能给你些许慰藉,后来得知,张嘉佳那会儿恰逢遭受情伤,离婚的他躲在家里暗无天日,顿顿大酒一醉方休,然后,买张机票或是自驾出行,他到路上疗伤,那些故事,写在那些时候。
所以,我是恰逢与他心境契合,才会引发如此多的共鸣,后来我也开始在网上写故事,排遣想念感伤之情,然后,开始写点随笔,一边写,一边悟,最后想明白一些事,搞清楚自己想要的是什么,然后有了你们现在所看到的这些文章,我也慢慢变成了现在的自己。
从这个角度看,我认为那些能够慰藉人心的鸡汤是好的。
现在,我早已不再看张嘉佳,我早已不再是那个状态,现在的我会更喜欢哲学,宗教方面的东西多,我的意思是说,我在变化。
一切都在变化。
过去一些旧情歌,曾经让人很感动,可是你再去听的话,也就只剩一点儿怀旧了,你曾经心心念念大学附近的小吃,等你回去再吃一次,感觉味道也不如从前了,每个时间段里,能够契合你的东西,都在改变。
即便你并不知觉。
在我看来,鸡汤就是这样一种文体,它不好,也不坏,它的存在价值其实是种契合,只对它所契合的人生效。
譬如一篇情感鸡汤,刚刚失恋的人可能被其打动,那些恋爱的人,结婚的人 ,或者经历了情伤后再去走出来的人,就会对其无感,乃至厌恶,这很正常,毫不意外。
这个时候,就该看点别的。
小说家马小盐批评张嘉佳是从杨朔,汪国真传承下来的情感导师,他切合了现代人庸俗审美的需要……,这篇批评文章很长,我只摘录其中几句。
这个世界就是这样,批评家常常都不红,所以才能有股愤懑不平之气,能去看到不足之处,然后提出各种批评,哀其不幸,怒其不争,其实,他们所发出的声音同样值得去听,若你恰逢理性,去听些反鸡汤,负能量的东西,也是很不错的体验。
反鸡汤持之以恒地去反励志,反温和,勇于揭露残酷真相,指责鸡汤用片面的故事和歪曲的道理指导人生,只给汤喝却不给勺,看似客观,犀利,准确,真实,但是,一旦反得太过厉害的话,似乎又陷入另一种鸡汤中。
所以,我现在不喜欢去区分一篇文章到底是鸡汤还是反鸡汤,然后定夺自己看还是不看,我会更喜欢有趣的文章,有趣与否无关对错,鸡汤也好,反鸡汤也好,无论被骂的多,或是被捧的多,这我不管,只要有趣就好。
如果你说鸡汤就是“大师,不停倒水,烫了就会放下”,我觉得很无趣,如果你说反鸡汤就是“努力不一定成功,不努力就会很轻松”,我觉得很无趣,面对一个非此即彼,非黑即白的人,我觉得很无趣。
人们擅长总结,擅长归类,然后分出对错正负好坏高低,这样确实能够简化认识,提高人的适应能力,但是,习惯归类总结然后区分好恶所付出的代价可能会是缺乏独立思考,然后产生偏见,最终一概而论。
所以,文章是不是鸡汤不重要,重要的是,它有没趣,能不能去契合你的心境,然后给到你一些你想要的东西。
有个朋友给我留言:希望越来越多的人关注你的公众号,能够帮助更多的人。我发觉自己安静了许多,不再害怕孤单,却怕没有你的文章,希望你的写作可以一直坚持下去,或许有一天,你停止写作了,但是我会记得曾经有过那么一位叫做廖玮雯的作者,正是因为他的文章陪我度过了人生最痛苦的日子。
当我看到你们的留言后,当我看到很多朋友或许因为我的文章找到承担责任的力量时,我就觉得非常感动,知道我写的,我说的,它们所具有的意义,有了这些,至于我写的到底是不是鸡汤,谁在乎呢?
当然,在此之余,我还想写点有趣的文章。
廖玮雯(@玮夫雯斯基 )心理咨询师,曾出版随笔《无须讨好世界,且让自己欢喜》,约稿&咨询:weifuwensiji@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