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邮件:
“我们生活在一个不安宁的时代,世道混迷,看不清前途。物质是富裕的,精神却很空虚;衣食是丰足的,礼仪却很欠缺;行动是自由的,感觉却很闭塞;只要肯努力,什么都能得到,什么都能做成,但人们却消极悲观,有人甚至犯罪或搞出丑闻。
一种压抑的气氛弥漫于整个社会,这是为什么呢?因为许多人找不到人生的意义和价值,迷失了人生的方向。因为缺乏明确价值观,才导致了今日社会的混乱—抱有这种观念的人不只我一个。“
这两段文字是我近日在拜读日本作家稻盛和夫的 《活法》 中非常喜欢的句子.。
对了,还有一件对于我来说的大事想与你分享。最近我获得了全国青年摄影大赛的优秀奖,你知道的我喜欢摄影,同时我还进入了决赛,但是我没有参加决赛,原因我就不细说了。我也因此买了一台单反,我喜欢做的事情之一从此就要开始慢慢步入正轨了。相机是佳能的。我是一个想要用镜头记录生活的人,这样会是我很快乐。拍自己去过的地方,遇到的人,如果有幸以后还有可能成为一名职业摄影师,当然我目前的技术水平远远不够。
昨天在星巴克遇到了自己喜欢的类型的男生,但是很遗憾他韩国延世大学的学生。我也不知道名字,你知道吧,就是一种眼缘。
最近这几天总是愈发想家,虽然很快就要回家了,但是我想时间过得快一点。最近想要买一本英文原著的书籍读不知道你有没有什么推荐的书籍。
回复:
可以写信,我会把我的地址给你,会先寄信给你,这样你也好有一个地址参照。
你把地址发给我吧。
在读《无可慰藉》作者是黑石雄一的。其实从书名就应该能看出这本书大体在说是人心的故事。你所提到的作家稻盛, 他说的话我听认同的。当下社会处于信息爆炸、文化多样化、生活节奏加快的状态,人是很难在这样的环境中沉下来看到自己的内心的。内心浮躁或是空虚等,只是对内心状态一个不太准确的描述方法。但要说找到一个立场,并且坚定一个立场,我觉得在当今社会大体也是不可取的。并不说内心“混迷” 的状态是对的,我的意思是,万物万事瞬息万变,而我们需要学会找到自己安身立命的法则。也有人说,这样的社会不去适应也罢,难道他们没有一刻是觉得:这样边缘的思想,其实也是由现在的社会现象所导致的吗?他们以为的 “不改变 “只是一种错觉。自己不去改变,不想去适应这个社会,但是很多时候我们已经在潜意识里被影响,而我们无法察觉,而这才是当今信息时代带给我们的恐惧。所有心灵话题其实都是一个伪命题,很多事情本身其实就是没有答案的。多思无益。
稻盛说的情况虽然可能本身更加贴近日本社会,因为他本身就是一位日本哲学家。很多读书人都觉得他的说法太过理想化。其实也不必然。稻盛生活和创业的年代是属于日本高速发展的时代,而这一点正好吻合了当今中国的社会状态。哲学这个东西一旦深究,就如同三大宗教一样,道理是相通的。虽然我觉得稻盛得说法多少是带着日本压抑情绪的文化的影响。
另外一个可以考虑的是,当下的中国,是处于空前未有的和平时代。一战二战加上内战后,而今出现了一个长达70年甚至更久的和平年代。在这样的社会中,必然是会出现很多问题,这是一个必然事件。而这些问题带来的后果也必然是会比日本更加严重,一切都是时间问题。今,大部人没有经历过真正考验人性的时刻,没有吃过挨饿保命的苦,少了生存危机。当今的劳动力(可工作)其实是深受父辈家庭的影响,功利心等等就不用再多说了。旧社会里的大抵的教育方式,我相信我身边人(80初到00中)都经历过。社会问题,是社会在进步的现象。所以我们除开短暂的消极情绪,其实应该说是感到欣慰。因为越来越多人开始发出“社会病态“,”人性匮乏“,以及”思想空虚” 等等问题,这是一种revolution(革命)。这里我称作“精神革命”。
回到我之间说的“文化多样化”。文化的多样化有好也有不好,是一把双刃剑。每样我们接触的东西,都看到了好的一面,不好的一面。而因为立场和身份不同,好与不好的界限开始变得十分模糊的。所有的价值观都出现了一种模棱两可的状态。所以“价值观不稳定”其实是一个状态,与褒贬无关。
祝好